蝎子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拼音名】Xiē Zi Qī
【別名】石風丹、紅蝎子七、朱砂七、朱砂參、狼巴子、草河車、染布子、紅粉、猴子七、野高粱、猴娃子、紅三七、然波、山高粱、剪刀七、轉珠蓮、白粉、紫蓼、白蝎子七、土蜂子、蜂子帽、草血竭、弓腰老、拳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珠芽蓼、圓穗蓼、太白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olygonum viviparum L.2.Polygonum macrophyllum D.Don[ P.Sphae-rostachyum Meissn.]3.Polygo-num taipaishanenese Kun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其根莖, 除去須根及雜質, 洗凈, 晾干, 切片備用。
【原形態】
1.多年生草本, 高10-40cm。 根莖粗, 肥厚, 下部上卷, 狀如蝎子;莖直立, 不分枝, 細弱, 常有2-3個由根莖生出。 根生葉與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長圓形、卵形或披針形,
2.與珠芽家的主要區別為:植物體矮小, 花穗呈球形, 直立, 緊密, 長不超過3cm;無珠芽生長;花梗頂端有關節。 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 寬l-2cm。
3.與上兩種的主要區別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 長8-20cm, 寬2-3.3cm, 先端漸尖或鈍頭,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于林中草地或高山草原上。
2.生于山坡草地、山頂草甸。
3.生于高山草坡。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湖北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湖北等地。
3.分布于陜西。
【性狀】
性狀鑒別(1)珠芽蓼 根莖呈團塊狀或不規則的扁圓柱形, 有時一端圓鈍, 較粗, 一端較細, 彎曲如蝦狀, 長2-9cm, 直徑0.6-1.5cm。 表面棕黑色或黑褐色, 密具環節。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近平坦, 灰棕色呈淺棕紫色, 皮部約占斷面 1/4-1/3, 維管束小點15-30個, 排列成環狀。 氣微, 味苦、澀。
(2)圓穗蓼 根莖扁圓柱形, 長3-7cm, 直徑0.8-2.5cm。
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有細密環紋, 頂端常有莖痕及葉柄殘跡;下面具有眾多細根或細根痕,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蝎子七(品種未定)醇提取物有較強抗菌作用, 抗菌效價在1:128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等[1]。 珠芽蓼(P.Viviparum根莖)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奈瑟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有較強抗菌作用, 除鞣后抗菌作用減弱。 此外對白色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有較弱的抗真菌作用[2]。 珠芽蓼根莖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為沒食子酸, 對志賀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抗菌效價分別為16.62μg/ml和31.25 μg/ml, 作用強度與黃連素相似[3]。
2.抗病毒作用 珠芽蓼根莖的除鞣煎劑經雞胚外試驗表明, 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及Ⅰ型副流感病毒(仙臺株)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 雞胚內試驗10.25% 0.16ml尿囊腔注入, 在感染前、同時或感染后給藥, 對二種病毒均有抑制作用[2]。 太白蓼(P.taipaishanense)根莖是抗輪狀病毒的有效藥物, 用于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4].
【性味】苦;澀;性涼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活血。 主咽喉腫痛;乳蛾;痛瘡腫毒;濕熱泄瀉;痢疾;赤白帶下;吐血;衄血;崩漏;腸風下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腰痛;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研末撤或調敷;或磨汁涂;或鮮品搗敷。
【附方】①治崩漏:蝎子七、鹿銜草各三錢, 金絲帶、羌活、獅子七各二錢。 水煎服。 (《陜西中草藥》)②治痢疾:蝎子七二至四錢。
【各家論述】
1.《陜西中草藥》:收斂, 止血, 止帶。 治痢疾, 腹瀉, 風下血, 崩漏, 白帶, 吐血, 外傷出血。
2.《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跌損紅腫, 血瘀疼痛, 爛敷患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