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秋季養好生 不給疾病“埋禍根”

進入8月末, 雖然暑氣難消, 還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天氣逐漸涼爽、溫差比較大。 此時在飲食起居上應該多加注意, 過分貪涼, 體內寒濕氣重, 經常四肢冰冷, 冷飲瓜果不節制, 容易感冒、腹瀉、胃疼、患腸道疾病等, 還有一些病癥不會立即發作但會潛伏體內, 給秋冬季留下病根。

秋季多發疾病:

感冒

風熱夾濕型感冒易多發。 夏秋交替, 晝夜溫差較大, 一些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如老人與小孩極易感冒, 而一些上班族由于長時間處于空調房中, 平時又極少鍛煉、生活不規律, 身體抵抗力較差, 患上感冒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適當的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心臟的營養和脂質代謝, 促進全身血液和體液循環, 促進新陳代謝, 延緩機體組織的老化, 相應能延緩免疫系統功能衰減的進程。 所以, 經常從事健身運動, 可以增加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

腹瀉

腹瀉也是夏秋交替時節最易發的病癥。 由于氣候轉涼, 人們食量增加, 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 而且秋季本身也是胃腸疾病高發的季節, 稍有不慎即可發生腹瀉, 所以在外進食要注意飲食衛生, 切忌暴飲暴食而引發急性腸胃炎、膽囊炎、胰腺炎等病。

除了飲食不潔、不注重衛生等外界原因引發腹瀉外, 中醫認為,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于夏季的暑濕長期停留于身體之中造成的,

加上室內外溫差大, 又吃了寒涼食物, 使得腹部處于內外冷熱夾擊狀態, 引發腹痛、腹瀉。

立秋后, 氣溫仍較高, 濕熱天氣, 對于抵抗力較弱的人群, 在消暑的同時, 要注意保護脾胃, 不要過度勞累、劇烈運動, 不要暴飲暴食、貪食冷飲, 不吃不潔食物, 多吃如冬瓜、蘿卜、薏米等食物。 同時, 空調房間與室外溫度不宜相差過大, 還應保證睡眠充足, 提高身體抵抗力。

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最需警惕的疾病。 很多中老年人在安然度夏后, 以后最危險的時期就過去了。 其實不然, 季節交替時仍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 立秋后, 早晚涼爽, 白天酷熱, 晝夜溫差增大, 一冷一熱, 很易導致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大,

每年這時候都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 如果不加注意, 出了汗, 馬上給身體“冷刺激”, 這樣冷熱刺激會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中老年患者血管急劇收縮, 誘發腦血管破裂出血、腦栓塞、腦梗塞等。

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 及時做好預防工作, 不可貪涼, 室內溫差不要超過10℃以上, 平時堅持吃藥控制病情, 密切監測血壓, 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初秋氣候變化, 不想給冬病“埋禍根”就要做好下面幾點。

不宜進食熱燥之物

在初秋時節, 燥邪最為猖獗, 為讓身體免受燥邪侵擾之苦, 就應選擇順應季節的飲食。 涼性食物是燥邪強有力的對手, 溫熱性食物則能助紂為虐。 因此秋季應限制食用熱燥食物, 包括姜蒜辣韭、熱帶水果、狗肉牛羊、油炸煎烤等熱燥之物,

增加蓮藕冬瓜、葡萄雪梨、銀耳山藥等性涼或性平食物的比例。

秋季貪涼會致腎陽外泄

都說“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 初秋時節身體里存著經過一夏天的溫補而升發的腎陽氣, 這是為促進身體陰陽平衡、保持身體健康打下的基礎。 秋后養生不但要注意滋陰, 還要收斂腎陽, 避免外泄。

貪圖生冷和寒涼就是催發腎陽外泄的罪魁禍首之一。 秋后不宜再吃生冷冰涼的食物, 也不應該再貪圖空調的低溫冷風, 否則身體內存不住陽氣, 會讓一夏天的努力白費。 秋后雖然提倡吃涼性食物, 但涼性食物也宜“溫補”, 即溫熱狀態、熟食狀態下食用, 而非吃生冷冰鎮。

[責編: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