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綱目》:楸, 乃外科要藥, 而近人少知, 葛常之《韻語陽秋》雲, 有人患發背潰壞, 百萬不瘥, 一醫采楸樹葉熬之為膏, 敷其外, 內以雲母膏作小丸服。 盡四兩, 不累日而愈也。 東晉范汪, 名醫也, 亦稱楸葉治瘡腫之功, 則楸有拔毒排膿之力可知。
【拼音名】Qiū Yè
【英文名】Leaf of Manchurian Catalpa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楸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alpa bungei C、A、Mey.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摘,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楸 小喬木, 高8-12cm。 樹幹聳直, 枝直向上。 單葉對生;葉柄長2-8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6-15cm, 寬達8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截形、闊楔形, 有時基部具有1-2牙齒,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消腫拔毒;排膿生肌。 主腫瘍;發背;痔瘡;瘰鬁;白憑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汁塗;熬膏塗;或研末撒。
【附方】①療毒腫不問硬軟: 取楸葉十重薄腫上, 即以舊帛裹之, 日三易, 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中、 如冬月, 取幹葉, 鹽水浸良久用之。 (《海上集驗方》)②療瘰鬁瘺瘡: 楸葉一味為煎, 秋分前後, 平旦摘葉十五斤, 水一石, 淨釜中煎取三鬥, 又別換鍋煎取七八升, 又換鍋煎取二升,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搗敷瘡腫, 亦煮湯洗膿血, 冬取幹葉, 湯揉用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