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臥床老人有什麼症狀

有許多的老人由於身體狀況不佳就會出現臥床的情況, 這樣長期下去的話就很容易造成其他的併發症的出現, 就會造成老年人變得四肢退化, 沒有辦法正常的生活, 也不能夠進行輕微的運動鍛煉, 使得自己的抵抗能力也變得低下, 稍不注意的話就會出現很多嚴重的疾病, 影響到自己四肢的能力, 還會讓精神變得非常的不好, 總是會覺得非常穩定。

臨床表現

1.軀體表現

長期臥床可發生各種併發症, 使病情惡化。 由於長期臥床和制動引起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稱為失用性綜合征或運動不足綜合征。 老年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就難以擺脫:

(1)神經系統①感覺改變:長期臥床的老人常伴有感覺異常和痛閾降低。 ②運動功能減退:長期臥床患者所有運動均低於每天進行日常活動久坐的人, 這種情況在弛緩性癱瘓引起的運動受限者更為明顯。 ③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長期臥床的老人自主神經系統活動過度或活動不足,

結果很難維持自主活動的平衡狀態, 因而患者不能適應姿勢變更等日常活動, 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 還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

(2)肌肉系統長期臥床最明顯的體徵發生於肌肉系統,

癱瘓患者尤其如此。 ①肌力耐力減退:臥床1周以後肌力可喪失20%, 以後每臥床1周將使剩餘肌力減弱20%。 在無任何運動神經受損時, 人的優勢側握力如果是50kg, 制動1周以後只有40kg, 2周以後為32kg, 3周以後則為25kg, 依此類推。 而肌力恢復的速度則要緩慢得多,按每天以最大肌力參加鍛煉計畫的人計算, 每週只增加原有肌力的10%。 耐力喪失是肌力減退的結果, 其發生速度與肌力減退一致。 ②失用性肌萎縮:肌肉體積縮小是長期臥床最明顯的徵象之一, 也是肌力耐力減退的原因。 在弛緩性癱瘓患者中, 因下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纖維喪失了收縮能力, 逐漸產生肌肉萎縮。 在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引起的痙攣性癱瘓患者或是夾板固定的患者,
肌肉萎縮可以只有正常體積的30%~35%。 ③協調不良與肌肉攣縮:肌肉萎縮、肌力減退及耐力受限等因素引起動作協調不良, 表現在上下肢體, 嚴重地影響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患者出現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是影響運動單位或更高級中樞的病變, 但臥床本身也是起一定作用。 肌肉萎縮常伴有肌肉攣縮, 多見於膝屈肌和伸肌, 給站立和行走帶來嚴重的障礙。

(3)骨骼系統①骨質疏鬆與異位鈣化:由於肌肉活動減少和臥床後羥脯氨酸和鈣排泄量增加, 骨的有機與無機化合物的耗竭導致骨質疏鬆, 因而臥床老人比同齡人更容易發生骨折, 骨鈣的轉移引起短暫或持續性高鈣血症, 常伴有鈣質沉積在受損的軟組織中, 這稱為異位鈣化。 ②關節纖維變性與關節強直:這兩種損害也是久病臥床的主要表現。 臥床老人由於關節運動減少, 關節周圍的肌肉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 加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異位元鈣化, 關節變僵硬, 不能進行全範圍的活動,

造成不可逆的畸形, 引起關節永久性強直, 並可造成變形性關節炎與關節周圍炎。 ③腰背痛:長期臥床引起腰背肌攣縮、腰椎前凸度增加、骨盆前傾容易引起腰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