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醫分型 治療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病因是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 一是胃部手術對幽門部分的切除和破壞, 使幽門收縮失常, 功能減低;二是近端胃潰瘍、膽道病和膽囊切除術後,

以及吸煙、飲酒和高脂食物均能引起反流, 這可能與胃腸道激素紊亂有關。

病理變化以黏膜上皮及腺體的活躍增生為主, 一般性炎症較輕。 臨床主要症狀為上腹部灼痛, 嘔吐膽汁性液體, 甚至出現體重下降和出血等。 可根據其主症(典型的上腹飽痛等)、胃液分析、空腹三羥膽酸測定和胃鏡、X線檢查診斷。

本病屬於中醫學“胃脘痛”、“嘔膽”等證範疇。 《靈樞•四時氣篇》雲:“善嘔, 嘔有苦, 長太息, 心中憺憺, 恐人將捕之,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泄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 故曰嘔膽。 ”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雲:“胃痛, 邪幹胃脘病也。 ……惟肝氣相乘為尤甚, 以土性暴, 且正克也。 ”

《太平聖惠方》雲:“夫膽是肝之腑, 若肝氣有餘,

膽實, 實則生熱, 熱則精神驚悸不安, 起臥不定, 胸中冒悶, 身體習習, 眉頭傾萎, 口吐苦汁, 心煩咽幹, 此是膽實熱之候。 ”總之, 本病之主證為口苦, 嘔苦, 胃痛, 是肝木乘脾土, 膽邪逆胃, 以致膽胃失降, 膽熱上溢, 隨胃氣沖逆而引起。 臨床主要症狀為胃脘灼痛, 脅脹苦滿, 口苦嘔苦, 噯氣泛酸, 納差嘈雜等。 治療大法是疏肝利膽, 和胃降逆。 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膽胃鬱熱

由於偏嗜辛辣、煙酒, 胃有積熱, 膽鬱犯胃, 膽汁上逆而致。 症見胃脘灼熱, 時有脹痛, 噯氣頻作, 口苦而幹, 或嘔苦水, 吐後覺舒, 胸脅痞悶, 驚惕不安。 舌質偏紅, 苔薄黃, 脈象弦數。 治宜清熱利膽, 和胃降逆。 方選黃連溫膽湯化裁, 藥用黃連、枳實、竹茹、陳皮、半夏、茯苓、郁金、黃芩、白芍、甘草等。

肝胃不和

由於惱怒傷肝, 木失條達, 疏泄無權, 橫逆犯胃, 胃氣不調, 失於和降而致本證。 症見胃脘脹痛, 持續不減, 噯氣稍舒, 遇怒加重, 口苦心煩, 嘔吐苦水。 舌質淡, 苔薄白, 脈象弦。 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利膽。 方選四逆散化裁, 藥用柴胡、枳殼、白芍、陳皮、半夏、白豆蔻、茵陳、蘇梗、甘草等。

肝鬱血瘀

由於肝氣鬱結, 氣病及血, 血行阻滯, 日久成瘀, 或手術傷絡, 脈絡不通而致本證。 症見胃脘刺痛, 夜間加劇, 固定不移, 按之更甚, 呃逆頻作, 嘔苦或血。 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 脈象弦澀。 治宜疏肝化瘀, 止痛和胃。 方選桃紅四物湯化裁, 應用當歸、白芍、川芎、桃仁、紅花、佛手、烏藥、延胡索、甘草等。

肝鬱脾虛

由於素體虛弱, 憂思傷脾, 鬱怒犯肝, 失於疏泄, 肝木乘脾, 升降失常而致本證。 症見胃脘隱痛, 噁心嘔苦, 噯氣泛酸, 食則脘脹, 面黃乏力, 大便溏薄。 舌質淡、苔薄白, 脈象弦緩。 治宜疏肝健脾, 理氣和胃。 方選逍遙散化裁, 藥用柴胡、白芍、白術、茯苓、黨參、香附、元胡、吳茱萸、生薑、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