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裡究竟什麼是隔薑灸

核心提示:灸法種類很多, 其中隔薑灸屬於間接灸中的一種方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隔薑灸?隔薑灸又是怎樣操作的?

隔姜灸就是用薑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 類似的灸法還有隔鹽灸、隔蒜灸等。 隔姜灸, 在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 搭於舌上穴中, 然後灸之”。 之後在明。 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 放痔痛處, 用艾炷于薑上灸三壯, 黃水即出, 自消散矣”。 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 現代由於取材方便, 操作簡單,

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 亦有略加改進的, 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 以加強治療效果。

【主治病證】

嘔吐、泄瀉、脘腹隱痛、遺精、陽痿、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

如胃病(虛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 當臍上4寸, 前正中線上)、足三裡(外膝眼下3寸處)和內關(在前臂掌側, 當大陵穴與曲澤穴的連線上, 腕橫紋上2寸, 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穴, 把生薑切成約0.2釐米厚的薄片置於以上各穴, 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的艾炷置於姜片上施灸, 每穴1炷, 大約灸45分鐘, 每日兩次。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 選新鮮老薑, 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 切成厚約0.2~0.5cm厚的薑片, 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

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 施灸時, 將其放在穴區, 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 點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 略略提起薑片, 或更換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壯, 以局部潮紅為度。 灸畢用正紅花油塗于施灸部位, 一是防皮膚灼傷, 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功效。 近年來, 亦有針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 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注意事項】

1.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薑, 宜現切現用, 不可用乾薑或嫩薑。

2.薑片的厚薄, 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 一般而言, 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 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 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 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 須注意防止感染, 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