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竹魚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ú Yú

【別名】足魚(《醫林纂要》), 野鯪魚(《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邊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野鯪魚的肉。

【原形態】

體長, 稍側扁, 長約40釐米。

吻端鈍圓, 口下位, 呈新月形, 吻向前突出, 吻皮向下包, 與上唇邊緣相平, 唇後溝完全, 上頜吻皮的邊緣薄而平整, 無缺刻, 吻部具多數白色較大的珠星狀突起, 近口角處的上唇有很密集細齒狀的波紋, 上頜為上唇所包。 下唇與下頜分離, 下唇的邊緣亦呈細齒狀, 其游離部分的內緣有許多小突起。 須2對, 但吻須有時退化。 下嚥齒3行。 鱗大, 側線鱗43~46。 背鯖Ⅲ10~13, 無硬刺, 起點在腹鯖之前。 臀鰭Ⅲ5。 體背部青黑色帶綠, 背部及兩側鱗片均有紫綠色金屬閃光, 並常雜有紅點, 腹部白色帶黃, 各鰭灰黑色。

一般棲息於水流較急的河流及山澗溪流中。 主要以青苔、矽藻、絲狀藻等藻類為食, 產卵期5~6月。

【生境分佈】分佈長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 以及珠江上游等處。

【性味】《醫林纂要)):甘, 溫。

【功能主治】《綱目》:和中益氣, 除濕氣。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