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鯽魚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Jì Yú

【別名】鮒(《呂氏春秋》), 鰶(《說文》)。

【來源】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

體側扁, 寬而高, 腹部圓。 體長可達25釐米以上。 頭小, 吻鈍, 吻長等於吻寬。 口端位, 呈弧形。 眼大。 下嚥齒單行, 成側扁, 傾斜面有一溝紋。 鰓耙一般為37~46, 細長, 呈披針形。 鱗大形圓, 側線鱗28~30。 背鰭Ⅲ16~18, 起點在吻端至尾基距離的中間。 臀鰭Ⅲ5~6。 背、臀鰭均有硬刺, 後緣呈鋸齒狀。 體呈銀灰色, 背部較深, 各鰭均呈灰色。

生活於河流、湖泊、池沼中, 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 適應性很強。 主要食物為苔蘚蟲、淡水殼菜、蜆、蝦等動物及藻類植物、水草的嫩葉、湖底的腐敗植物等。

【生境分佈】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5克, 蛋白質13克, 脂肪1.1克, 碳水化物0.1克, 灰分0.8克;鈣54毫克, 磷203毫克, 鐵2.5毫克, 硫胺素0.06毫克, 核黃索0.07毫克, 尼克酸2.4毫克。

維生素的含率, 日本產鯽魚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 B1_380微克, B2_100微克, 尼克酸2.4毫克。 又維生素B12含率, 肉:15毫微克/克, 內臟:50毫微克/克。

【性味】

甘, 平。

①《千金·食治》:味甘, 平, 無毒。

②《蜀本草》:味甘, 溫。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胃、大腸。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 治脾胃虛弱, 納少無力, 痢疾, 便血, 水腫, 淋病, 癰腫, 潰瘍。

①《別錄》:主諸瘡, 燒, 以醬汁和敷之, 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

②《唐本草》:合蓴作羹, 主胃弱不下食;作鱠, 主久赤白痢。

③《本草拾遺》:主虛羸。

熱煮食之;鱠主五痔。

④《日華於本草》:溫中下氣, 補不足;鱠療腸澼水穀不調;燒灰以敷惡瘡;又釀白礬燒灰, 治腸風血痢。

⑤《滇南本草》:和五臟, 通血脈, 消積。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煆研入丸、散。 外用:搗敷、煆存性研末撒或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