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苦豆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拼音名】Kǔ Dòu Gēn

【英文名】Herb of Sweetclover-like Milkvetch

【別名】西豆根、粉豆根、苦甘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phora alopecuroide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挖, 洗淨, 切片, 曬乾。

【原形態】苦豆子 灌木, 枝多成帚狀, 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 奇數羽狀複葉, 互生, 長6-15cm;小葉15-25, 灰綠色, 長圓形, 長1.5-2.5cm, 寬7-10mm, 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 頂端小葉較小, 帶革質, 先端鈍, 基部近圓, 托葉小, 鑽形, 宿存。 總狀花序頂生, 長12-15cm;花密生;萼鐘狀, 長約8mm, 萼齒短三角狀, 密生平貼絹毛;花冠蝶形, 黃色, 較萼長2-3倍, 旗瓣先端微凹, 基部漸窄或具爪, 翼瓣具耳;雄蕊10, 1/3-1/4合生。 莢果串珠狀, 長3-7cm, 密生短細而伏的絹毛。 種子多數, 淡黃色, 卵形。 花期6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 稍彎曲, 一般切成長15-20cm的小段, 直徑0.8-2cm。 表面棕黃色至褐色,

粗糙, 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 具橫向皮孔, 有時有支根痕。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 淡黃色, 平整的切面木質部作放射狀排列, 有裂隙。 氣微弱, 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的外層常反卷。 皮層及韌皮部散有草酸鈣方晶及8-10個成束的纖維束。 束間形成層不明顯。 木射線寬2-5列細胞, 木質部導管散列, 直徑76-112μm;木纖維數十個成, 木薄壁細胞稀少。

【化學成份】根含槐根堿(sophocarpine), 苦參堿(ma-trine), 槐定堿(sophoridine), 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 氧化槐定堿(oxysophoridine), 槐根堿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等生物鹼。 又含黃酮類及茋類化合物:苦豆根酮(alpecurone)A、B、C、D、E、F、G, 勒奇黃烷醇(leachianol)A、F、G, E-葡萄素(E-viniferin), 蒼白粉藤醇(pallidol), 異補骨脂雙氫黃酮(islbavachin), 光果甘草醇(glabrol), 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 阿莫薩姆尼定(ammothamnidin), 苦甘草醇(vexibinol)即是槐屬黃烷酮(sophoraflavanone)G, 苦甘草定(vex-ibidin)即是勒奇黃烷酮(leachianone)A等。

【鑒別】

理化鑒別 (l)本品橫切片, 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 栓皮部即呈橙紅色, 久置不消失。 (色素(2)取本品粉末1g, 用氨水濕潤, 加氯仿30ml, 浸泡過夜, 濾過。 濾液分成二等份。 一份蒸幹後用乙醇溶解並轉移至5ml容量瓶中, 用乙醇稀釋至刻度, 留作薄層定性用。 另一份蒸幹後用1%鹽酸溶液10ml溶解, 濾過, 濾液分置兩試管中, 一管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產生紅棕色;一管滴加碘化汞鉀試液, 產生黃白色沉澱。 (檢查生物鹼)。

(3)薄層色譜 取2塊矽膠G薄層板, 各板點上上述乙醇液及對照品氧化苦參堿、苦參堿、脫氫苦參堿。 一塊用氯仿一甲醇一氟水(50:6:3)展開, 一塊用苯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氨水(30:30:10:1)展開。 以碘蒸氣熏和改良碘化鐵鉀試液顯色。 供試液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

均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腎經

【功能主治】清腸燥濕;鎮痛。 主濕熱痢疾;腸炎泄瀉;黃疸;濕疹;咽痛;牙痛;頑癬;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祛風濕。 治風濕性關節疼痛, 四肢麻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