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的飲食

相信經常得病的人都知道, 如果我們的身體在得病的時候還不重視飲食改善的話, 那麼疾病也會隨之而加重的, 很多人會因為選擇不合適的飲食而加重了疾病的症狀, 導致疾病誘發很多併發症, 這樣下來就無法讓人獲得正常的生活, 心力衰竭疾病中還有一種疾病的類型叫做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疾病, 這樣的疾病也要記得事先控制好飲食, 那麼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飲食改善方法有哪些呢?

(1)限制鈉鹽的攝入:以預防和減輕水腫, 應根據病情選用低鹽、無鹽、低鈉飲食。 低鹽即烹調時食鹽2克/天;食鹽含鈉391毫克/克, 或相當於醬油10毫升。 1天副食含鈉量應少於1500毫克。 無鹽:即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 全天主副食中含鈉量小於70/毫克。 低鈉即除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外, 應用含鈉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 全天主副食含鈉量小於500毫克。 大量利尿時應適當增加食鹽的量以預防低鈉綜合征。

(2)限制水的攝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瀦留主要繼發於納的瀦留。 身體內瀦留7克氯化鈉的同時, 必須瀦留1升水, 才能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 故在採取低鈉飲食時, 可不必嚴格限制進水量。 事實上, 攝入液體反可促進排尿而使皮下水腫減輕。 國外學者認為, 在嚴格限制鈉鹽攝入的同時, 每日攝入2000~3000毫升水分, 則鈉和水的淨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為高, 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淨排出量有所增加, 考慮到這種情況, 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迴圈負擔, 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為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 但應根據病情及個體的習慣而有所不同。

對於嚴重心力衰竭, 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 由於排水能力減低, 故在採取低鈉飲食的同時, 必須適當控制水分的攝入, 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 這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 一旦發生此種情況, 宜將液體攝入量限制為500~1000毫升, 並採用藥物治療。

(3)鉀的攝入:如前所述, 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現的電解質紊亂之一。 臨床中最常遇到的為缺鉀, 主要發生於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食欲缺少和吸收不良等);額外丟失(如嘔吐、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腎臟丟失(如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代謝性堿中毒、利尿劑治療)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 缺鉀可引起腸麻痹, 嚴重心律失常,

呼吸麻痹等, 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 造成嚴重後果。 故對長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病人應鼓勵其多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 例如香蕉、桔子、棗子、番木瓜等。 必要時應補鉀治療, 或將排鉀與保鉀利尿劑配合應用, 或與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藥, 如金錢草、苜蓄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須、魚腥草、茯苓等合用。

如果患上了這個慢性穩定性的心理衰竭疾病, 那麼在改善飲食的時候就要記得給自己按照這樣的食譜這樣的方式來給自己調節, 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更健康, 更養生的效果, 慢性的心力衰竭可是會危害到我們生命的一種疾病, 如不及時控制的話是會加重疾病, 導致生命危險, 面對疾病的時候也要記得及時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