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兒童使用非處方藥及接種疫苗小管家(1)

目錄

第一章:如何正確選用非處方藥

第二章:兒童疫苗接種小管家

編者按:兒童生病是家長最為揪心的事,但是也不能因為擔心而盲目得為孩子吃藥,尤其是非處方要,那麼,如何正確選用非處方藥?兒童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關鍵,但是接種疫苗注意事項要牢記。

孩子用非處方藥須注意什麼

了讓媽媽做好家庭保健,大病到醫院,小病自己看,本文將介紹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自我藥療,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使用非處方藥,也稱OTC藥品(Over—The—Counter),在沒有醫生或其他醫務工作者指導的情況下治療輕微的疾病。

如何正確選用非處方藥

·自我判斷症狀。通過自己獲取的資訊和擁有的常識,對自己的症狀進行自我判斷,如您自覺鼻塞、咽痛、周身不適、體溫高於正常,您可能會判斷患了“感冒”而自行選用抗“感冒”的藥物。

·正確選用藥品。可查看所購藥品詳細使用說明書,也可在購買時向藥師詢問。

·查看藥品包裝,不能購買“三無”產品,不要購買包裝破損或封口已被打開過的藥品,更不要購買過期產品。

· 使用時詳細閱讀說明書。嚴格按說明書中標示的劑量使用,切不可超量使用,一定要看說明書中注明的禁忌藥。如果您有說明書中所列禁忌症,切莫饒幸使用。還要注意藥物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如服藥時應禁食的東西服用時間,服用方法等。

·注意保管好藥品。通常需放置陰涼乾燥通風處。有些需放置低溫處的一定要遵照要求放置。

·自我藥療3天后症狀仍不見緩解或減輕,應及時看醫生。

·藥品不要放在小孩可以拿到的地方。

並不是一天24小時都可隨時隨地買到藥品,而患病卻不分時間。尤其是深更半液患病,就更是麻煩,臨時購買藥品,很不方便,最好是家中備些常用藥品。備什麼藥好呢?

在注射疫苗時應注意:

1、要在孩子身體狀況好的時候進行

2、接種前要先測體溫,若有發燒要推遲接種、未完全恢復健康前暫緩注射,但應在病好後及時補接種。

3、接種後,當天不要洗澡,也不能讓孩子太疲勞。

4、屬過敏體質者,應向醫生反應

5、極個別孩子可能會高燒,可請醫生看看,給予對證治療

以下情況是不能在期間注射疫苗:

1、如孩子正在發燒,患有急性傳染病、哮喘、風疹、濕疹等疾病或有心臟病、腎炎及肝炎等疾病時,暫時不要打預防針。

2、孩子腹瀉時不要吃小兒麻痹糖丸,等病好後兩周才能補吃。

3、有“羊癲瘋”病史及藥物過敏史的兒童不要進行預防接種。

總結:兒童沒有頑強的抵抗力,接種疫苗是兒童預防疾病的良好選擇,接種疫苗也要選對時期,不同疫苗的接種注意事項不同,趕緊來學習下吧。兒童疾病肺處方藥的用藥須知要牢記哦。(文章原載于《健康嚮導》,刊號:2012第1期,作者:牛鴻、翟如芳,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感冒藥

可備用的感冒藥有:複方金銀花沖劑(口服液)、利咽解毒沖劑、複方感冒靈(清)、維C銀翹片、康泰克(適用于年長兒)、小兒速效感冒片(顆粒)等藥。大多是複方製劑。成人使用的感冒藥不要用於小兒。

感冒藥服用方法簡單,一般按說明書服用。症狀重、體溫高交到醫院就診,排除其它疾病。

感冒是由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粘膜急性感染。主要症狀為鼻涕、噴嚏、鼻塞、乾咳、咽痛等症。對感冒的治療主要是解除鼻充血,減少鼻分泌物,減輕發熱、頭痛等症狀。服用感冒藥一周仍不見好轉應看醫生。

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小兒常用的有青黴素類,如阿莫西林、阿莫仙青黴素、V鉀片等,這類藥給患兒初次使用時應注意過敏反應,對青黴素過敏者慎用。其次是頭孢菌素類,如欣可諾,歐意等。使用此類藥也應注意過敏反應。

不適用於嬰幼兒的抗菌素,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羅紅黴素、利菌沙、嚴迪等。這類藥不適於用於嬰幼兒,其它如磺胺類(如複方新透明)、氨基糖甙(如慶大黴素),不適用於小兒。若有必要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慎用。

使用抗菌素時應注意事項:

有的父母當小兒患病,尤其是發熱的,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治好,往往是頻繁更換抗菌素。甚至早晨服一種,中午又換另一種結果是哪種抗菌素也達不到抗菌作用。一般情況下抗菌素應使用3天,如無效再更換另一種頻繁更換抗菌素,不但起不到有效殺菌作用,還容易產生耐藥性。

服用任何一種抗菌素,都應在飯店,儘量不空腹服用。

一些酶類製劑應與抗菌素間隔一段時間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整腸生、麗珠腸樂等應與抗菌素間隔至少2小時。純中藥製劑一般空腹服用,與抗菌素間隔1-2小時。

不要長期作用抗菌素。有的父母帶小兒看病,醫生開據處方。小兒病程遷址。如咳嗽,父母就自行給小兒服用醫生曾開據的處方藥。有的服用長達半月,甚至一個月。長期服用抗菌素會造成菌群失調,白細胞下降等後果。

退熱藥

發熱是一種防禦機制,但高熱可損害機體和引起併發症,如小兒高熱驚厥。所以,小兒發熱須積極處理,除了用物理降溫外,還應使用退熱藥,但要知道,退熱藥只是對症治療,治標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熱或持續發熱不退是嚴重疾病的信號。因此,使用退熱藥的同時,還應使用治療疾病的藥物,連續3天仍不退熱應看醫生。

可備用的藥有:撲熱息痛、小兒魯末那、小兒退熱栓、百服寧、泰諾、泰諾林、小白退熱口服液、柴胡飲、小兒退熱口服液等。

最佳必備退熱藥及使用方法:

① 撲熱息痛適用於2歲以上小兒根據年齡不同選擇不同劑量,一般情況下,2-3歲5-100毫克,4-6歲100-150毫克,7-9歲150-200毫克,10-12歲200-250毫克。12歲以上,250-500毫克,輕度發熱38℃以下,選擇較小劑量,中度發熱38℃-39℃,選擇中間劑量,高熱39℃以上選擇大劑量。撲熱息痛規格有兩種,500毫克/片、300毫克/片。

② 小兒魯末那:尤其適用于嬰幼兒。除有退熱作用外,還有止驚作用。可預防小兒高熱驚厥,價格便宜,療效好。一般情況下,半歲前半片,以後每歲1片。即3歲小兒可服3片,可根據發熱程度加減劑量。

③ 小兒退熱栓:當小兒高熱,使用退熱栓,有很好的退熱效果,使用退熱栓時,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裝去掉,小兒取側臥位,暴露肛門,緩緩推入退熱栓直至全部進入肛門。

其它備選商品藥還有:日夜百服寧、泰諾、泰諾林、康利諾等。可按照說明書使用。

使用退熱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退熱藥,顧名思義,發熱才需服用。有的父母怕小兒發熱,在小兒不發熱時也給服用退熱病,以便預防發熱。這是不對的。當小兒不發熱時,服用退熱藥,小兒出汗過多,丟失過多電解質,造成低體溫,失鹽失水出現虛脫,甚至休克。

小兒發熱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記物理降溫,尤其是嬰幼兒,物理降溫速度快,副作用少,優於藥物降溫。

小兒汗腺不發達,不易“發汗”切莫給小兒多穿多蓋“捂汗”,這樣不但不能降溫反而使小兒體溫聚升,甚至造成高熱驚厥。

服用退熱藥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4-6小時。當體溫降至已常或較前下降後,也應4小時後測量體溫,及時發現小兒發熱,不要等到小兒再次出現高熱時方服用退熱藥,以免出現高熱驚厥。

服用退熱藥時,藥物劑量可靈活掌握,中度發熱按說明書推薦劑量,高熱或超高熱時可適當增加劑量,中度認下發熱可減少劑量。

小兒發熱一定要頻飲水,稍增加食鹽攝入量,飲料不能代替白水。

止咳、祛痰、平喘

止咳藥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的呼吸道反射,可將異物(痰液等)從氣管、及氣管中排出,使呼吸道通暢,因此,輕度咳嗽一般不需用藥,但咳嗽過頻過重,則應及時治療,減輕患兒痛苦。對於頑固的咳嗽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鎮咳藥代表藥有:咳必清、咳快好、美沙芬等。

祛痰藥:

痰是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可因炎症增加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祛痰藥可衡釋粘液,促使呼吸道中的液體流出。

祛痰藥一般副作用較多,較少給小兒使用。

平喘藥:

哮喘、喘息是小兒易出現的症狀,代表藥有氯喘、喘定、舒喘靈、嗽必妥等。此類藥不推薦給兒童使用。

以上鎮咳、祛痰、平喘藥既然不宜用於兒童,為什麼在小兒常備藥中提起呢?主要是提醒父母,止咳、祛痰、平喘藥要儘量避免使用。

那麼小兒咳嗽、喘用什麼藥好呢?醫生推薦使用中成藥或一些複方製劑,即便其中含有上述幾類藥物成分,量也較小。廠家在製作過程中也考慮到了,小兒服用小兒類止咳祛痰平喘藥比較安全。

常用的有:小兒咳喘靈沖劑、小兒咳喘靈口服液、兒童清肺口服液,小兒黃龍咳喘沖劑、小白止咳糖漿、密煉川貝糖漿、蛇膽川貝液等。

服用止咳、祛痰、平喘藥時注意:

此類藥大都是對症藥,治標不治本,應治療疾病本身,如肺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若沒有其它病症,可單獨使用。若效果不好,應及時看醫生。

有的父母見小兒咳喘較重,心情急切,不按說明書服用,過量,超大劑量使用,這是不對的,藥物都有其不良反應,毒副作用。不應過量服用。

止瀉藥

腹瀉是小兒常見疾病,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多種,當服用止瀉藥時,應注意病因治療。

可備用的腹瀉藥:思密達、鞣酸蛋白、參嶺白術散、小兒瀉速停等。

細菌性腹瀉應使用抗菌素。

病毒性腹瀉可使用抗病毒藥。

生理性腹瀉應注意飲食狀況。

服用止瀉藥時應注意:

小兒腹瀉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脫水,中毒等而危及患兒生命。所以,不能忽視小兒腹瀉,特別是急性水性便中毒痢疾,長期遷延腹瀉。應及時看醫生。注意補充水、電解質,不提倡饑餓療法治小兒腹瀉,以免造成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腹瀉病的飲食治療和護理有時比藥物還重要,要加強綜合治療。

不要忽視口服補液鹽的作用。小兒腹瀉丟失大量水、電解質,口服補液鹽可補充之。

如沒有確切的感染證據,不要濫用抗菌素,以免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加重腹瀉。嚴重者導致黴菌性腸炎。

不要來用肌注藥物的途徑來治療小兒腸炎。

如果小兒無嘔吐,能順利喂給口服補液鹽,病情較輕,無明顯脫水,儘量口服補液,以免因群脈劑補液給小兒帶來痛苦和不便。

兒童疫苗接種小管家

目前,一部分家長認為某些傳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已幾乎絕跡,無需接種。這是錯誤的認識!其他家長也對兒童疫苗接種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本文就總結一些常見的誤區,希望能引起家長的注意。

誤區一:某些傳染性疾病已幾乎絕跡,寶寶無需接種疫苗

由於免疫接種的實施,多數疾病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發生率可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準,但並不意味著傳染那些疾病的細菌和病毒已絕跡,他們很可能通過遊客而被帶到當地,從而傳給當地居民,因此國家規定的計畫內疫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為寶寶接種,這樣其實也間接保護了那些不能按種疫苗或對疫苗沒反應的人群。

誤區二:接種過疫苗就100%不會生病

為了使疫苗安全,生產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或細菌都被滅活或減毒,沒有一種疫苗的保護率是100%,大多數常規使用的疫苗保護率在85%一95%左右。由於個體差異,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免疫成功。

誤區三:打疫苗有不良作用,影響身體健康

疫苗的研發與藥品一樣,投資巨大、研發週期長(平均為7—10年)、上市審批嚴格;由於疫苗的使用對承為正常健康人群,要求比藥品的製造技術複雜,生產週期更長,安全性要求更高。按種疫苗要求在醫生專業指導之下,正確掌握禁患忌證,安全性是有保證的。事實上大多數疫苗的不良反應,如接種部位酸痛、輕微發熱等,是短暫而且是臨時的。

誤區四:母乳餵養的兒童無需接受預防接種

母乳餵養呵以提高寶寶抵抗力,並不像疫苗那樣可以預防傳染病,母乳餵養的嬰兒可能少患感冒,但母乳並不能預防像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白喉等嚴重的疾病;有些父母認為小孩打了疫苗還會染病,疫苗效果不佳,其實不然,打了疫苗的小孩還會患病是與小孩本身的體質有關。一般來說,接種疫苗獲得免疫率為85%以上,不接種疫苗獲得免疫翠就為零了。

誤區五:預防接種是醫學界公認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為安全、經濟、有效的手段之一。

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在計畫免疫的基礎上自費選擇更多種類的疫苗,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多接種,多保護。下面為大家介紹計畫內疫苗和計畫外疫苗接種的時間及相關知識,希望為寶寶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單。

計畫內疫苗的具體時間表

出生24小時 :內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個月寶寶 : 乙肝疫苗(第二次)

2個月寶寶:小兒麻痹疫苗(第一次)

3個月寶寶:小兒麻痹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疫苗(第一次)

4個月寶寶:小兒麻痹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疫苗(第二次)

5個月寶寶:百白破疫苗(第三次)

6個月寶寶:乙肝疫苗(第三次)、流腦疫苗(第一次,6~18個月齡,間隔3個月)

8個月寶寶:麻疹疫苗(初種)、乙腦疫苗(初種)

9個月寶寶:流腦疫苗(第二次)流腦疫苗

1.5-2周歲寶寶:甲肝疫苗、乙腦疫苗(加強)、百白破疫苗(加強)、小兒麻痹疫苗(部分加強)

4周歲寶寶:小兒麻痹疫苗(加強)

7周歲寶寶:麻疹疫苗(加強)白破二聯疫苗(加強)

12周歲寶寶卡介苗(農村、加強)

計畫外疫苗接種表

流感疫苗:對7個月以上、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等抵抗疾病能力差的寶寶,一旦流感流行,容易患病並誘發舊病發作或加重,家長應考慮接種。

肺炎疫苗:肺炎是由多種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單靠某種疫苗預防效果有限,一般健康的寶寶不主張選用。但體弱多病的寶寶,應該考慮選用。

B型流感嗜血桿菌混合疫苗(HIB疫苗):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將HIB疫苗列入常規計畫免疫。5歲以下寶寶容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桿菌。它不僅會引起小兒肺炎,還會引起小兒腦膜炎、敗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嚴重疾病,是引起寶寶嚴重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輪狀病毒疫苗:輪狀病毒是3個月~2歲嬰幼兒病毒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接種輪狀病毒疫苗能避免寶寶嚴重腹瀉。

狂犬病疫苗:病後的死亡率幾乎100%,還未有一種有效的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凡被病獸或帶毒動物咬傷或抓傷後,應立即注射狂犬疫苗。若被嚴重咬傷,如傷口在頭面部、全身多部位咬傷、深度咬傷等,應聯合用抗狂犬病毒血清。

水痘疫苗:如果寶寶抵抗力差應該選用;對於身體好的寶寶可用可不用,不用的理由是水痘是良性自限性“傳染病”,列入傳染病管理範圍。即使寶寶患了水痘,產生的併發症也很少。

甲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又稱急性傳染性肝炎,肝炎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染。流行範圍較廣。凡1歲以上未患過甲型肝炎但與甲型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都應該接種甲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