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福思維,年輕人要警惕
小陳大學畢業不到兩年, 數次更換工作, 每份工作不到兩個月就跳槽, 理由是“工作太累, 早出晚歸週末還要加班”。 現在索性辭職當起啃老族, 買房買車交友網游, 一切消費父母埋單。 對於父母的指責, 他振振有詞:“都怪你們從小那麼慣著我……我會再找一份輕鬆點的工作!”如今, 許多年輕人抱有享福心態, 早早以享受人生的態度面對生活, 吃苦成了他們的奢侈品。
耽於安逸享樂, 是一些年輕人不願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拒絕改變和成長的反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它是一個人習慣化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
曾國藩教育子弟時特別強調:“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 過分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玩物喪志, 不思進取, 年紀輕輕便喪失蓬勃向上的精氣神, 主動放棄了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的機會。 挑戰自我, 不斷走出心理舒適區, 是逐漸成熟、培養心理韌性的過程。
吃苦不是目的, 重在鍛煉心性, 這是心智成熟與人格完善的過程。 年輕人要確立合理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凡事不以苦樂作為首要選擇標準, 而是優先服從于有益自我成長與造福他人及社會的原則, 自覺走出安樂窩。 “苦”是非常主觀的體驗, 遇到難事、苦事時, 先分析自身原因。 不能吃苦的實質可能是自己對某事完全不感興趣, 不適應陌生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