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中草藥大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Mù Jiānɡ Zǐ
【英文名】Fruit of Pungent Litse, Fruit of Fourflower Litse, Pungent Litse
【別名】山胡椒、木香子、木樟子、山薑子、木椒子、臘梅柴、大木姜、香桂子、猴香子、生薑材、黃花子、辣姜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毛葉木薑子和木薑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tsea euosma W.W.Smith2.Litsea mollis Hemsl.[Litsea mollifolia Chun]3.Litsea pungens Hemsl.
採收和儲藏:秋季末採摘, 陰乾。
【原形態】
1.清香木薑子 落葉小喬木, 高10m。 幼枝有短柔毛;頂芽圓錐形, 外被黃褐色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7-14cm, 寬2.5-5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略圓, 上面深綠色, 無毛, 下麵粉綠色, 被疏柔毛, 中脈稍密。 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 常4個簇生於短枝上,
每一花序有花4-6朵,
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
黃綠色或黃白色,
橢圓形,
長約2mm;能育雄蕊9,
花絲有灰黃色柔毛,
花藥4室,
皆內向瓣裂。
果球形,
直徑5-7mm,
先端具小尖頭,
成熟時黑色;果柄長4mm,
果托不增大,
有稀疏短柔毛。
花期2-3月,
果期9月。
2.毛葉木薑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達4m。 幼枝灰褐色, 密被短柔毛, 老時脫落;頂芽圓錐形, 鱗片外面有柔毛。 葉互生或聚生於枝頂;葉柄被白色柔毛;葉片長圓形橢圓形, 長4-12cm, 寬2-4.8cm, 先端急尖, 基部楔形, 上面暗綠色, 無毛, 僅中脈疏被柔毛, 下麵綠白色, 密被白色柔毛。 傘形花序腋生, 常2-3個簇生於短枝上;花單性雌雄異株, 每一花序有花4-6朵, 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 黃色, 寬倒卵形;能育雄蕊9, 花絲有柔毛;退化雌蕊無。
果球形,
直徑約5mm,
果托很小,
成熟時藍黑色,
果梗長5-8mm,
有稀疏短柔毛。
花期3-4月,
果期9-10月。
3.木姜子, 落葉小喬木, 高3-7m。 花枝細長。 葉簇聚於枝端, 紙質, 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長5-10cm, 初有絹絲狀短柔毛, 後漸變為平滑;葉柄有毛。 花單性, 雌雄異株;傘形花序, 由8-12朵花組成, 具短梗;花先于葉開放;總苞片表面有毛, 早落;花黃色, 花梗細小, 長1-1.5cm, 有絹絲狀粗毛;花被6, 倒卵形;花藥4室, 瓣裂, 全內向, 花絲僅於基部有細毛;雌花較大, 有粗毛。 核果球形, 藍黑色, 直徑約7-10mm;果梗上部稍肥大。 花期3-4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地闊葉林中濕潤處。
2.生於山坡灌叢中或常綠闊葉林緣或次生闊葉林中。
3.生於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佈:1.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2.分佈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部等地。
3.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類圓球形, 直徑4-5mm。 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 有網狀皺紋, 先端鈍圓, 基部可見果柄脫落的圓形疤痕, 少數殘留宿萼及折斷提醒柄。 除去果皮, 可見硬脆的果核, 表面暗棕褐色。 質堅脆, 有光澤, 外有一隆起縱橫紋。 破開後, 內含種子1粒, 胚具子葉2片, 黃色, 富油性。 氣蓄謀香, 味辛辣, 微苦而麻。
【化學成份】
1.清香木薑子 鮮果含揮發油2.5%-3%, 主成分為檸檬醛-a(citral-a)即是牻牛兒醛(geranial), 檸檬醛-b(citral-b)即是橙花醛(neral), 共80.5%, 檸檬烯(limonene)5.1%, 香茅醛(citronellal)3.9%, 芳樟醇(linalool)2.8%, 牻牛兒醇(geraniol)1.9%等。 種仁含油57.7%, 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 acid)占85.6%,
還含癸酸(capric acid)7.5%,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8%,
油酸(oleic acid)2.6%,
亞油酸(linoleic acid)1.1%,
棕櫚酸(palmitic acid)0.3%,
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0.1%等。
2.毛葉木薑子 果含揮發油3%-5%, 脂肪油25%。
3.木薑子 乾果含揮發油約2%-6%, 主要成分為檸檬醛(citral), 牻牛兒醇(geraniol), 檸檬烯(limonene)等。 種仁含油55.4%, 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 acid)39.5%, 癸酸(capric acid)41.7%, 還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8.1%, 癸烯酸(decenoic acid)2.7%, 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1.0%,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0%, 油酸(oleic acid)1.7%, 亞油酸(linoleic acid)2.9%, 辛酸(caprylic acid)0.1%等。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離體氣管平滑肌試驗表明, 山蒼子油(毛葉木薑子果實提取的揮發油)10μl/ml能鬆馳豚鼠正常氣管平滑肌及乙醯膽鹼或組胺致痙的氣管平滑肌。 預先加入揮發油可阻斷乙醯膽鹼及組胺引起的收縮。 用含1μl/ml揮發油的Locke液灌流, 第3分鐘開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離體肺灌流量, 給豚鼠灌胃300μl/kg, 腹腔注射170μl/kg, 對5%乙醯膽鹼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大鼠被動皮膚過敏試驗,
豚鼠過敏性休克和豚鼠離體回腸過敏性收縮試驗等,
其揮發油均呈明顯抗過敏作用,
同時對慢反應物質所致豚鼠腸段收縮變有明顯的拮抗作用。
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擴張支氣管,
還與抗過敏介質的形成和釋放有關。
2.抗心律失常作用 給小鼠灌胃毛葉木薑子油0.3ml/kg, 連續3d, 能明顯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顫動的發生率, 變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心律失常, 對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 對烏頭堿引起心律失常的劑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 但統計學不顯著, 對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無對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 0.005%-0.01%木薑子油能抑制試管內黃癬菌、斷發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孢子菌等9種皮膚癬菌。
0.033%-0.1%還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孢子絲菌及幾種皮膚著色真菌(裴氏著色真菌、卡氏枝孢菌、茄病鐮刀黴、粉綠木黴等)。
唯對麴菌抑菌力較弱,
直到濃度加大到1%,
才能抑制黃麴黴和煙麯黴。
除抑菌作用外,
木姜子油尚有一定程度的殺菌作用。
初步認為抑菌有效成分為檸檬醛等。
【性味】辛;苦;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行氣止痛;燥濕健脾消食;解毒消腫。 主胃寒腹痛;暑濕吐瀉;食滯飽脹;痛經;疝痛;瘧疾;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研粉每次1-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粉調敷。
【注意】熱證忌服。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健脾燥濕, 助消化, 外治瘡毒。
2.《重慶草藥》:逐寒、鎮痛, 健胃、消飽脹。 治心胃冷氣痛, 冷骨風, 寒食擺子,痛經。腸胃有熱者忌用。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治關節痛:木薑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寒食擺子,痛經。腸胃有熱者忌用。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治關節痛:木薑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拼音名】Mù Jiānɡ Zǐ
【英文名】Fruit of Pungent Litse, Fruit of Fourflower Litse, Pungent Litse
【別名】山胡椒、木香子、木樟子、山薑子、木椒子、臘梅柴、大木姜、香桂子、猴香子、生薑材、黃花子、辣姜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毛葉木薑子和木薑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tsea euosma W.W.Smith2.Litsea mollis Hemsl.[Litsea mollifolia Chun]3.Litsea pungens Hemsl.
採收和儲藏:秋季末採摘, 陰乾。
【原形態】
1.清香木薑子 落葉小喬木, 高10m。 幼枝有短柔毛;頂芽圓錐形, 外被黃褐色柔毛。 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7-14cm, 寬2.5-5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略圓, 上面深綠色, 無毛, 下麵粉綠色, 被疏柔毛, 中脈稍密。 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 常4個簇生於短枝上,
2.毛葉木薑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達4m。 幼枝灰褐色, 密被短柔毛, 老時脫落;頂芽圓錐形, 鱗片外面有柔毛。 葉互生或聚生於枝頂;葉柄被白色柔毛;葉片長圓形橢圓形, 長4-12cm, 寬2-4.8cm, 先端急尖, 基部楔形, 上面暗綠色, 無毛, 僅中脈疏被柔毛, 下麵綠白色, 密被白色柔毛。 傘形花序腋生, 常2-3個簇生於短枝上;花單性雌雄異株, 每一花序有花4-6朵, 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 黃色, 寬倒卵形;能育雄蕊9, 花絲有柔毛;退化雌蕊無。
3.木姜子, 落葉小喬木, 高3-7m。 花枝細長。 葉簇聚於枝端, 紙質, 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長5-10cm, 初有絹絲狀短柔毛, 後漸變為平滑;葉柄有毛。 花單性, 雌雄異株;傘形花序, 由8-12朵花組成, 具短梗;花先于葉開放;總苞片表面有毛, 早落;花黃色, 花梗細小, 長1-1.5cm, 有絹絲狀粗毛;花被6, 倒卵形;花藥4室, 瓣裂, 全內向, 花絲僅於基部有細毛;雌花較大, 有粗毛。 核果球形, 藍黑色, 直徑約7-10mm;果梗上部稍肥大。 花期3-4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地闊葉林中濕潤處。
2.生於山坡灌叢中或常綠闊葉林緣或次生闊葉林中。
3.生於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佈:1.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2.分佈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部等地。
3.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類圓球形, 直徑4-5mm。 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 有網狀皺紋, 先端鈍圓, 基部可見果柄脫落的圓形疤痕, 少數殘留宿萼及折斷提醒柄。 除去果皮, 可見硬脆的果核, 表面暗棕褐色。 質堅脆, 有光澤, 外有一隆起縱橫紋。 破開後, 內含種子1粒, 胚具子葉2片, 黃色, 富油性。 氣蓄謀香, 味辛辣, 微苦而麻。
【化學成份】
1.清香木薑子 鮮果含揮發油2.5%-3%, 主成分為檸檬醛-a(citral-a)即是牻牛兒醛(geranial), 檸檬醛-b(citral-b)即是橙花醛(neral), 共80.5%, 檸檬烯(limonene)5.1%, 香茅醛(citronellal)3.9%, 芳樟醇(linalool)2.8%, 牻牛兒醇(geraniol)1.9%等。 種仁含油57.7%, 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 acid)占85.6%,
2.毛葉木薑子 果含揮發油3%-5%, 脂肪油25%。
3.木薑子 乾果含揮發油約2%-6%, 主要成分為檸檬醛(citral), 牻牛兒醇(geraniol), 檸檬烯(limonene)等。 種仁含油55.4%, 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 acid)39.5%, 癸酸(capric acid)41.7%, 還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8.1%, 癸烯酸(decenoic acid)2.7%, 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1.0%,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0%, 油酸(oleic acid)1.7%, 亞油酸(linoleic acid)2.9%, 辛酸(caprylic acid)0.1%等。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離體氣管平滑肌試驗表明, 山蒼子油(毛葉木薑子果實提取的揮發油)10μl/ml能鬆馳豚鼠正常氣管平滑肌及乙醯膽鹼或組胺致痙的氣管平滑肌。 預先加入揮發油可阻斷乙醯膽鹼及組胺引起的收縮。 用含1μl/ml揮發油的Locke液灌流, 第3分鐘開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離體肺灌流量, 給豚鼠灌胃300μl/kg, 腹腔注射170μl/kg, 對5%乙醯膽鹼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大鼠被動皮膚過敏試驗,
2.抗心律失常作用 給小鼠灌胃毛葉木薑子油0.3ml/kg, 連續3d, 能明顯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顫動的發生率, 變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心律失常, 對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 對烏頭堿引起心律失常的劑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 但統計學不顯著, 對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無對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 0.005%-0.01%木薑子油能抑制試管內黃癬菌、斷發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孢子菌等9種皮膚癬菌。
【性味】辛;苦;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行氣止痛;燥濕健脾消食;解毒消腫。 主胃寒腹痛;暑濕吐瀉;食滯飽脹;痛經;疝痛;瘧疾;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研粉每次1-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粉調敷。
【注意】熱證忌服。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健脾燥濕, 助消化, 外治瘡毒。
2.《重慶草藥》:逐寒、鎮痛, 健胃、消飽脹。 治心胃冷氣痛, 冷骨風, 寒食擺子,痛經。腸胃有熱者忌用。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治關節痛:木薑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寒食擺子,痛經。腸胃有熱者忌用。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治關節痛:木薑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