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敗血癥
真菌性敗血癥都只能夠去進行抗生素的治療, 還要在早期的時候就接受到這些藥物的治療, 才可以讓患者所患上的這種疾病不會出現太多的并發癥, 也是可以降低這種疾病的病死幾率, 實際上只要是患者堅持了正規的治療都不會讓自己的身體出現太嚴重的癥狀表現, 否則可能會讓疾病轉移。
對真菌性敗血癥, 應盡可能停止原用的廣譜抗生素或換用有效的窄譜抗生素。 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 如兩性霉素B、氟胞嘧啶、咪康唑、氟康唑和球紅霉素等注射劑靜脈點滴。 用藥時應注意副反應和腎、肝等損害。 使用生物反應調節劑, 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或胸腺素等。 此外還需加強全身支持療法, 入少量多次輸新鮮血、增加營養等, 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目的探討真菌性敗血癥的發生特點與臨床研究及防治對策.方法收集1970~2004年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確診真菌性敗血癥住院患者4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該病絕大多數為醫院內感染;42例中共獲得血培養真菌菌株45株,其中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占84.4%.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
嚴重基礎疾病,長時間應用廣譜抗菌藥物,介入診治,導管留置,氣管插管、切開及呼吸機的應用等;病死率高達64.3%,出現感染性休克和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結論真菌性敗血癥已成為醫院感染棘手的問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應及時去除易患因素,加強病原學監測,及時作出早期診斷,提倡早期經驗性治療等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病初可先出現真菌局部感染, 如口腔潰瘍(白色念珠菌)、肺部炎癥(曲菌)等。 繼而突然發生寒顫、高熱、出汗, 一般情況迅速惡化, 并伴有表情淡漠、嗜睡、血壓下降和休克。 少數患者尚有消化道出血。 大多數患者的周圍血有白血病樣反應, 出現晚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 白細胞計數在25×109/L。
可有多處真菌感染病變的表現, 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口腔潰瘍、咳嗽氣急的肺病變、皮膚斑片、尿液中改變和腎病變、眼底視網膜及脈絡膜上白色發亮的小圓形隆起等。 可取分泌物、尿液和血液做真菌檢查, 如白色念珠菌革蘭染色鏡檢, 曲菌乳酸棉芬蘭染色鏡檢;或可用接種培養法以及其他檢查法, 如念珠菌用沉淀素實驗、隱球菌用凝集試驗、曲菌用補體結合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