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你還準備“捂”多久
都說“春捂秋凍”你還準備“捂”多久?
“一般情況下, 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王巨集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 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 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 在這期間, 氣溫變化較大, 如果過早脫掉棉衣, 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 因為不適應而受寒, 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當然, “捂”會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 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 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 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
通常來說, 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 低於這個氣溫時, 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 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 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 身體冒汗, 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 就不妨早點換裝, 否則, “捂”出了汗, 萬一再被冷風一吹, 反而容易著涼。
晝夜溫差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
王宏才提醒, 早春時節, 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 提前一兩天瞭解氣溫變化, 適當增減衣物。 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 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 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 取下圍巾、口罩, 脫掉厚襪及手套, 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 導致疾病入侵。
八種養生法調理
一、養陽
春夏季節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 此時養生宜側重于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 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髮的特點, 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 如選用溫性食物進補。 平補的飲食適合於正常人和體弱的人, 如蕎麥、薏苡仁、豆漿、綠豆及蘋果、芝麻、核桃等。 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的飲食, 如梨、藕、薺菜、百合等。
二、養陰
陰虛者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宜在春天發作, 飲食上可採用蜂蜜療法,
三、養氣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 春季陽氣升發, 人體之陽氣亦隨之而升發, 為扶助陽氣, 在飲食上應該注意, 可常食用蔥、荽、豉、棗、芪等, 還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 如枇杷、梨、蓮子、百合、大棗、核桃、蜂蜜等, 有助於減輕症狀。
四、養腦
春天, 肝陽上亢的人易頭痛、眩暈, 這就是祖國醫學所說“春氣者諸病在頭”的原因。 其飲食防治方法是, 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
五、養脾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 以養脾氣。 ”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 肝氣旺會影響到脾, 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 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 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 忌酸澀, 應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養胃
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吟堿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 因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也易形成氣體導致腹脹, 增加胃腸負擔。 飲食宜清淡, 易消化, 可採用上述蜂蜜療法。
七、養腎
春天氣候舒爽, 是腎功能不佳患者養腎與調理的好時機,
八、養“熱”
早春時節氣候仍很冷, 寒冷刺激甲狀腺, 可引起功能亢進, 消耗熱量使人體耐力和抵抗力減弱。 另一方面, 人體為了禦寒也需要消耗熱量來穩定基礎體溫。 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 除穀類製品外, 還可選用糯米製品及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 以及時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