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拼音名】Yánɡ Zhī
【英文名】Goat or sheep fat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宰羊時部腹取脂肪, 置鍋內煎熬, 濾出油脂, 冷卻。
【原形態】
1.山羊, 體長1-1.2cm, 體重10-35kg。 頭長, 頸短, 耳大, 吻狹長。 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 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 尖端略向後彎, 角質中空, 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 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 四肢細, 尾短, 不甚不垂。 全體被粗直短毛, 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 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的家畜。 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 最小不過20kg, 最大可達150-200kg。 外形特徵亦有多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為飼養家畜之一, 口種頗多。
2.為飼養家畜之一, 品種多達300餘種。 群居動物, 以草類粉良。 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佈:1.分佈於全國各地。
2.分佈幾遍全國, 以北部和西北地方為多。
【化學成份】山羊或綿羊的脂肪油, 羊脂以甘油酯(glycerin ester)為主, 含飽和脂肪酸, 主要是棕櫚酸(palmit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 也含少量的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oleic acid)及少量亞油酸(linoleic acid)。 綿羊體脂的脂肪酸組成為:肉豆蔻酸4.0(3.8)%,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補虛;潤燥;祛風;解毒。 主虛勞贏瘦;久痢;口幹便秘;肌膚皸皺;痿痹;赤丹腫毒;瘡癬瘡瘍;燒燙傷;凍傷
【用法用量】內服:烊化沖, 30-60g , 或煮粥, 或入煎劑。 外用:適量, 熬膏敷。
【注意】外感未解及痰熱內盛者禁服。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生脂:止下痢脫肛, 去風毒, 婦人產後腹中絞痛。
2.《日華子本草》:治遊風。
3.《綱目》:熟脂:主賊風痿痹, 辟瘟氣, 止勞痢, 潤肌膚。 殺蟲, 治瘡癬。 入膏藥, 透肌肉經絡, 徹風熱毒氣。
4.《本經逢原》:羊脂, 生主下痢脫肛, 取潤以導之, 補中寓瀉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