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茴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Huí Huí Suàn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
【別名】水胡椒、蠍虎草、黃花草、土細辛、鵝巴掌、水楊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鴨腳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水虎掌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 常鮮用或曬乾用。
【原形態】茴茴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高20-70cm。 鬚根多數, 簇生。 莖直立, 多分枝, 中空, 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 基生葉與下部葉有長達12cm的葉柄;為三出複葉3深裂, 裂片狹長, 上部有少數不規則鋸齒, 具長柄;側生小葉不等2-3裂, 具短柄;莖上部葉較小和葉柄較短;小葉兩面及葉柄均有糙毛。 花序有較多疏生的花;花兩性, 單生, 直徑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 狹卵形, 長3-5mm, 外面被柔毛;花瓣5, 寬卵圓形, 長達7mm, 黃色, 基部有短爪, 蜜槽有卵形小鱗片;雄蕊多數, 花藥長約1mm;花托在果期伸長, 圓柱形, 長達1cm, 有白短毛;心皮多數, 無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2500m的平原與丘陵、溪邊及田旁水濕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江西。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15-50cm。 莖及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 三出複葉, 黃綠色, 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 長3-12cm, 小葉2-3深裂, 上部具少數鋸齒, 兩面被糙毛。 花序花疏生, 花梗貼生糙毛;萼片5, 狹卵形;花瓣5, 寬卵圓形。 聚合果長圓形, 直徑6-10mm;瘦果扁平, 長3-3.5mm, 無毛。 氣微, 味淡。 有毒。
【性味】味辛;苦;溫;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退黃;截瘧;定喘;鎮痛。 主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瘡癩;牛皮癬;瘧疾;哮喘;牙痛;胃痛;風濕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有毒, 一般供外用。 內服宜慎, 並需久煎。 外用對皮膚刺激性大, 用時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紗布。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圖鑒》:全草為引赤刺激劑, 並用治氣管疾病。 民間用以外包寸口, 治瘧疾, 塞鼻去眼翳, 包耳下治牙痛, 外搽治牛皮癬。
2.《陝西中草藥》:降血壓, 消炎退腫, 退雲翳, 治高血壓症, 哮喘, 食道癌, 惡瘡癰腫, 角膜雲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