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為何具有補瀉效應?
針灸治療本來用的只是經過嚴格消毒過的不銹鋼針, 針上沒有任何補藥或瀉藥。 那它又是如何產生補與瀉的效應呢?
原來, 針灸治病主要是通過針刺穴位經絡, 調節氣血, 調理臟腑, 調和陰陽來達到的。 當機體處於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 針刺後可以通過經絡激發臟腑功能, 促進氣血生成, 增強機體功能, 起到扶正補虛的作用;當機體處於邪氣旺盛而呈實證時, 針刺後能夠疏通經絡, 行氣活血, 疏利臟腑, 抑制機體功能, 起到祛邪瀉實的作用。 也就是說, 針灸具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 其補與瀉, 是根據針刺時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來決定的。
另外, 穴位的主治作用, 不僅具有普遍性, 而且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 有些穴位性質偏補, 有些穴位性質偏瀉, 比如神闕、關元、氣海、膏盲、足三裡等穴, 針刺或艾灸後, 大多能鼓舞人體正氣, 促進功能旺盛,
此外, 醫生針刺時所採用的於法, 剌激量的輕重, 也能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 產生或補或灣的作用。 古代針灸家在這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 創造出十數種針刺補瀉手法。 臨床疾病中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 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