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听中医说“七情”养生

《内经》有“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 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 七情六欲, 人皆有之, 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 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 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 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 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 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 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 怒则气上, 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 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 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

《儒林外史》中, 描写范进年老中举, 由于悲喜交集, 忽发狂疾的故事, 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 大脑由于思虑过度, 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 人在强烈悲哀时, 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 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红楼梦》中, 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 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 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 其可致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 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 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 已屡见不鲜。 可见, 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虚者风烛, 百疾易攻”, 过激的情志, 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 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 充满在生活之中。 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 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 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 以自寻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 胸怀要宽阔, 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 知足常乐, 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 保持精神内守, 人则长寿。 另外, 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 寻找精神寄托, 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 保证脏俯安泰,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 一个人的健康和心心态有一定的关系, 调好心态, 让自己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