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果汁 = 喝糖水?你可能喝錯果汁好多年
近幾年來, 有一股喝果汁的風潮流行了起來, 不僅各軟飲料廠商爭相推出以果汁為賣點的產品, 各種家用榨汁機、原汁機、破壁料理機, 銷售情況也逐年上漲。
對於一些咀嚼能力受限、或者日常生活中很難攝取到維生素和新鮮蔬果的人來說, 果汁不失為一種還不錯的果蔬替代品。
但是, 這些人主要指的是:牙齒脫落而且消化不良的老年人, 對於那些胃腸消化機能極差的重病人、做放化療的癌症患者、胃腸疾病患者等等。
把水果蔬菜打成漿, 可以減少對他們胃腸道的刺激, 增加食材的多樣性, 有利於消化吸收。
但是, 對於健康人, 以及能夠吃新鮮蔬果的人來說, 果汁, 可能真的不是一個好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請范志紅老師來詳細講講。
果汁有「營養」?
大部分都是糖
喝果汁真的等於在喝糖水嗎?
市面上有不少「果汁飲料」, 包裝上都畫著誘人的水果, 可是仔細一看配料表, 果汁含量只有 10% ~ 20%, 剩下的幾乎都是水和糖。
一瓶「果汁」的含糖量
跟一瓶可樂差不多
▼
有人會問了:
那我在家直接用水果榨的果汁呢?不是說水果蔬菜打成汁之後「營養更容易吸收」嗎?
鮮榨的果汁, 相比果汁飲料少了添加糖分, 但是含糖量依然不低。
能讓你喝下去的果汁往往都很甜, 畢竟沒有人喜歡喝那種酸澀的果汁, 因此我們常喝的鮮榨果汁,
蘋果汁、橙汁的糖含量都在 8% 以上, 而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可高達 15% ~ 20%, 幾乎是可樂含糖量的兩倍!
對於健康人來說, 也不存在「果汁中營養更容易吸收」的說法, 因為:
水果中的糖分、有機酸、鉀元素即便不打成果汁, 也都容易吸收。
而且, 與其說果汁「營養好吸收」, 不如說喝果汁「無需勞動牙齒」。
健康人的牙齒就是為了咀嚼食物的, 成年人每天喝果蔬汁度日, 一則浪費了牙齒的功能, 二則纖維過少也不利於腸道健康。
而吃水果的健康意義之一, 就是為了提供膳食纖維, 「喝糖水」不是水果的價值所在。 果汁這種糖分多、纖維少的飲料, 真的不是幫助健康人攝入水果的好選擇。
喝果汁反而有健康風險
健康人正常吃水果並不會引起肥胖,
但有大量研究顯示, 喝果汁有促進發胖和增加糖尿病風險的趨勢。
把水果做成果汁, 即便是 100% 的果汁, 甚至是自己家裡做的果汁, 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一樣的作用。
美國研究者對 7 萬多名健康女護士進行了 15 年的跟蹤研究發現:
在體重和生活習慣一致的情況下, 每月喝至少 3 杯蘋果汁和不喝果汁的人相比, 患糖尿病的風險上升了 15%。
反過來, 還有研究證明:用每天 1 杯白水代替每天一份果汁, 可以降低 8% 的糖尿病患病風險。
喝果汁 ≠ 吃水果
喝果汁和吃水果其實大不一樣。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喝果汁是肯定比不上直接吃水果的, 原因是:
1. 營養素損失
和新鮮水果相比, 果汁製作過程中去掉了其中的膳食纖維和部分保健成分,
2. 含糖量高
喝一杯純果汁, 就能喝進去 20 ~ 40 克的糖。 40 克糖相當於半碗米飯, 每天在三餐之外額外喝進去, 怎麼可能不發胖呢?
3. 血糖上升快
水果是固體狀態, 需要咀嚼, 胃排空的速度較慢;而果汁是液體狀態, 不用咀嚼, 在胃裡的排空速度很快, 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 血糖上升也快得多。
4. 喝的量更多
人們喝果汁的速度遠遠大於吃水果的速度, 而喝果汁所帶來的飽腹感卻遠遠小於啃水果。
啃一個蘋果就挺辛苦, 胃裡也挺滿了;連續吃兩個蘋果之後, 沒有人會要求第三個。
但是, 喝一杯果汁非常輕鬆, 連喝兩三杯也一點不辛苦。
一個蘋果或梨, 最多也就榨半杯果汁;喝兩三杯果汁, 就等於喝進去了 4 ~ 6 個水果的糖分!
有一種人
絕對不能喝果汁
2017 年 5 月 22 日, 美國兒科學會發佈了關於嬰幼兒飲用果汁的最新指南, 指南指出:
1 歲以內的嬰兒絕對不能食用果汁。
因為果汁中的糖, 很容易導致寶寶蛀牙;另一方面, 喝多了果汁還會影響寶寶的奶量攝入, 甚至還會引起滲透性腹瀉等健康問題。
就果汁本身而言, 蛋白質、脂肪等含量都幾乎為 0 。 如果是澄清的果汁, 膳食纖維含量也非常少, 對於寶寶來說也沒有什麼營養價值。
看完了這篇, 就不要再給 1 歲以下的寶寶喝果汁啦!
當然,
實在想喝果汁, 當然也不是不能喝, 只是如果喝了果汁, 就要注意減少糖分攝入, 或者也可以選擇一些不那麼甜的、含有蔬菜的果蔬汁。
最後, 跟著我念一遍:
水果要「吃」不要「喝」
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
一隻手吃水果, 另一隻手 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