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中樞紊亂的症狀
體溫中樞紊亂的症狀就會引起中樞性發熱, 這種發熱類型比較少見, 它的處理和常見原因造成的發熱不同。 中樞性發熱出現之後, 首要任務就是排除各種感染性、藥物性, 及其他因素造成的發熱。 中樞性發熱的情況很複雜, 病因的確立有利於我們更好的進行治療。 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看看吧。
中樞性發熱是指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異常所產生的發熱。 中樞性發熱在發熱的各種病因中較為少見, 其表現及處置也與常見的各種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不同。 因此臨床上在確定中樞性發熱時, 應首先除外各種感染性、藥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 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
鑒別診斷
感染性發熱:各種傳染病如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瘧原蟲等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
不明原因發熱:廣義不明原因發熱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發熱者。 但在臨床上還採用發熱的狹義概念,即不明原因發熱。 發熱持續3周以上,體溫在38.5℃以上,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者。
持續性發熱:當口溫高於37.3℃或肛溫高於37.6℃, 一日間的變化超過1.2℃, 即稱之為發熱。 按照發熱的高低, 可區分為下列幾種臨床分度:低熱37.4℃~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持續4周以上, 為持續性發熱。
弛張熱:指體溫持續在39度以上, 波動幅度大, 24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超過2度, 但都在正常水準以上。
稽留熱: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準, 達數天或數周。 24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 常見於肺炎球菌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緩解方法
中樞性發熱的治療較為困難, 首先應治療原發病。 如腦出血者應給予降顱壓;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顱壓的同時給予止血藥;惡性高熱者停用麻醉藥, 給予硝苯呋海因治療;神經安定劑惡性綜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藥, 治療脫水和其它併發症, 可試用溴隱停、肌松藥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藥治療。
因通常機體能耐受的體內溫度為40.5℃, 超過此溫度時腦組織容易產生熱損害, 因此必須積極降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