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乳糜瀉相關資訊以及防禦妙招

目錄:

第一章:乳糜瀉相關資訊以及防禦妙招

第二章:乳糜瀉 讓寶寶生長發育停滯

第三章:母乳餵養有助預防乳糜瀉

編者按:乳糜瀉是一種在兒童與青年中患病率極高的疾病, 危害是很大, 今天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關於此病的相關資訊, 告訴大家乳糜瀉是什麼、乳糜瀉易患人群、乳糜瀉症狀以及預防乳糜瀉方法, 趕快去看看瞭解下吧。

乳糜瀉相關資訊以及防禦妙招

乳糜瀉是一種消化系統紊亂性疾病, 是機體對穀蛋白的一種反應, 這種谷蛋白存在於黑麥、大麥、小麥及數百種這類穀物製成的食物中。

機體免疫系統對穀蛋白發生反應, 導致腸道損傷。 乳糜瀉, 也被稱為麥膠性疾病, 相當普遍。 每133名美國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乳糜瀉, 這類患者需要採用無穀蛋白飲食。

乳糜瀉症狀:消化道症狀

乳糜瀉的症狀從輕微到嚴重各不相同。 有些人雖然存在腸道損傷, 但沒有症狀。 有時乳糜瀉會被誤診為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病或胃潰瘍。 消化道症狀可能包括:腹脹和腹痛, 腹瀉, 嘔吐, 便秘, 灰白便、大便惡臭。

乳糜瀉症狀:體重下降

許多患有乳糜瀉的成年人完全沒有消化道症狀。 但是由於無法吸收營養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 其中包括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 體重下降或營養不良的相關跡象和症狀包括:貧血、疲勞、骨質疏鬆、不孕不育或流產、口腔潰瘍、手腳刺痛、麻木。

乳糜瀉症狀:皮疹

對某些人來說, 乳糜瀉會導致發癢、起皮疹, 這被稱為皰疹性皮炎。 開始為手肘、膝蓋、頭皮、臀部和背部出現強烈的燒灼感, 形成簇狀的紅色發癢小腫塊, 然後結痂。 通常在十幾歲時首次出現, 而且男性比女性更為常見。 這種皮疹通常在停用含穀蛋白飲食後消除, 但是也可以通過藥物治療。

乳糜瀉症狀:情緒和記憶問題

某些乳糜瀉患者會出現抑鬱、煩躁、記憶力差等症狀, 而且無法集中注意力。 患慢性疾病所帶來的壓力會加重情緒和記憶力問題, 尤其是存在因貧血而導致的慢性疼痛或疲勞時症狀會更嚴重。

兒童患乳糜瀉的警示症狀

乳糜瀉可能開始於童年期,

甚至是嬰兒期, 當父母開始加入含穀蛋白的食物時, 都可能引發乳糜瀉。 症狀包括嘔吐、腹脹、腹痛、腹瀉和煩躁。 這種疾病會導致成長緩慢, 甚至是無法茁壯成長。 乳糜瀉兒童的牙齒存在凹槽、變色、或牙齒發育不良。 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乳糜瀉的兒童應進行篩查。

引發乳糜瀉的食品

小麥是西方文化中的主食, 因此很多常見食物都含有足以加重乳糜瀉的穀蛋白——包括麵包、餅乾、松餅、意粉、披薩、蛋糕和餡餅。 因為麵包屑的緣故, 炸雞也應該予以限制。 中國麵筋和日本烏冬面的原料都來自小麥粉。 黑麥和大麥中也含有穀蛋白, 因此黑麵包、大麥湯, 甚至啤酒都會引發乳糜瀉患者的症狀。

乳糜瀉或小麥過敏?

乳糜瀉和小麥過敏都涉及到免疫系統,

但是機體內的反應不同。 乳糜瀉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會引起腸道內壁損傷, 並且是一種終身性疾病。 而小麥過敏的症狀包括皮疹、氣喘、腹痛或腹瀉, 對小麥過敏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愈。

乳糜瀉或乳糖不耐受?

乳糜瀉會損傷小腸的內壁, 可能會導致乳糖(存在於牛奶和乳製品中)消化困難。 採用無穀蛋白飲食會使腸道損傷恢復, 進而可以重新消化乳糖。

誰會患乳糜瀉?

雖然沒人確切地知道為何患乳糜瀉, 但以下列出了一些可能會患乳糜瀉的風險因素:

·直系親屬患有乳糜瀉。

·在三個月大之前接觸過穀蛋白。

·有遺傳傾向的人出現重大生活變故、情緒緊張、懷孕或接受手術。

·患有I型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有其他遺傳性疾病, 如唐氏綜合征或特納綜合征。

乳糜瀉腸道損傷

對於乳糜瀉患者而言, 食物中的穀蛋白觸發機體的免疫系統, 從而產生抗體攻擊腸壁, 損傷、破壞小腸上的微小絨毛。 受損的小腸絨毛無法通過腸壁有效地吸收營養成分。 因此, 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大便中被排泄。 長此以往, 將會導致營養不良。

遲發性乳糜瀉

乳糜瀉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 甚至是中老年人。 雖然存在遺傳傾向, 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為何某些人開始能耐受穀蛋白, 而在數年後才出現免疫反應。 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自1974年以來乳糜瀉的發病率每15年增加一倍。

乳糜瀉 讓寶寶生長發育停滯

今天, 兒童肥胖、營養過剩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頻繁地出現在電視、互聯網、雜誌、報紙中。 可提到生長遲緩、營養不良, 大家往往會認為那是過去或貧困地區才可能發生的事情。 其實, 孩子生長發育遲緩並不全是因為營養不良, 還可能是非營養性因素引起的, 其中, 乳糜瀉就是常常被忽視的一種非營養性疾病。

真實病例:大麥茶惹的禍

這是一個足月男孩, 出生體重2.9千克。 分娩過程和早期餵養相當順利。

按照醫院的建議, 生後1個月、2個月、4個月和6個月, 父母都帶著孩子到醫院進行了必要的體檢和預防接種。 體檢結果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5個月時, 開始添加了輔食(米粉、蔬菜泥、水果泥等), 小寶寶非常順利地接受了輔食。 可到9個月再進行常規體檢時,卻出現生長發育近乎停滯。父母說自生後7個月起孩子就沒怎麼長體重。

化驗檢查發現,孩子的血色素只有89克/升(正常值為120克/升)。於是,我和家長共同探討了餵養問題。經過改進,在孩子食欲很好的前提下,1個月後體重仍然沒有增長的跡象。接著,我又詳細瞭解了孩子自生後開始的全部飲食情況,發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聽說大麥茶能暖肚和排氣,在孩子不到2個月時,父母就開始給他喝了少許大麥茶。

進一步檢查,證實了一種人們很難想到的非營養性疾病——乳糜瀉(Celiac Disease)。經過調整飲食結構及強化營養,孩子的生長開始起步。現在,他已經1歲4個月,生長基本接近正常嬰兒的平均水準。

為什麼不容易想到?

之所以不容易想到,是因為人們過去一直認為乳糜瀉在黃種人中發病率較低,況且這個孩子發病又是如此之早。

那麼,乳糜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這是一種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小腸疾病,由攝入含麩質的食物而誘發,兒童和成人都可存在。小麥、黑麥、大麥等所含的麩質蛋白可刺激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導致小腸黏膜的損傷。損傷的小腸黏膜可導致病人出現慢性腹瀉,特別是脂肪瀉,也就是大便內含有油滴,還可導致營養素吸收障礙,引起貧血、骨質疏鬆、兒童生長緩慢,甚至停滯。

小提示:在上述病例中孩子之所以發病早,就是因為父母過早給他飲用了大麥茶,促使疾病過早發生。雖然,晚些添加麥子等含麩食品並不能預防疾病的出現,但是添加的越晚,對兒童早期影響越小。

什麼情況下要考慮到乳糜瀉?

除了胃腸道症狀外,病人可表現出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生長緩慢或停滯、不孕等。由於這些症狀,甚至包括胃腸道症狀在內,都屬於非特異性症狀,所以極易誤診。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考慮到乳糜瀉這種疾病:

1 難以解釋的貧血。

2 低蛋白血症。

3 轉氨酶增高。

4 骨質疏鬆病引發的骨折。

5 復發性腹痛或腹脹。

6 皮疹如何做出診斷。

確診的“金”方法是進行小腸黏膜活檢。但由於小腸黏膜活檢並不是一項容易開展的檢查,所以血液中特殊抗體的檢測往往成為基本診斷方法。

由於對此病比較陌生,因此更應該積極發現和診斷。如果出現可疑症狀可以進行血液特殊抗體的檢查,包括:抗麥膠蛋白抗體、抗組織轉穀氨醯胺酶抗體和抗肌內膜抗體。抗體又分為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所以血液檢查一共六項。

一旦抗體水準呈陽性,就應採取無麩質飲食治療。治療後觀察孩子情況好轉程度和複查血液抗體水準。如果孩子情況好轉,特別是兒童生長發育速度回升,就必須堅持終身無麩質飲食治療。這樣既可改善生活品質,又可預防糖尿病、癌症、不孕症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無麩質食品治療

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乳糜瀉這種奇特的疾病。只有通過無麩質食品治療,孩子情況才能所好轉。也就是說,必須停止食用含有麩質的食品,主要是各種麥類食品。不含麩質的食物將成為食品來源,包括:大米、玉米、小米、豆類、薯類、水果、肉、魚、蛋、牛奶堅果等。

同時,還要根據孩子是否存在貧血、骨質疏鬆等問題,進行補鐵、鈣、魚肝油、葉酸等針對性的治療。經過2~3個月食物療法,如果情況明顯好轉,而且血中抗體水準下降,就更能證實疾病的存在。這樣,患病的兒童或成人就必須終身服用不含麩質的飲食。只要飲食得當,今後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工作能力都可保持正常。

背景連結:冰山一角過去曾認為這種疾病只發生於高加索人,特別是兒童,典型的表現是體重減輕和腹瀉。現在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許多病人並不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因此很難將體重增長緩慢與乳糜瀉相聯。據有些流行病學專家估計,世界範圍內受累及的人數可達1/330~1/800,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與現在所診斷的病人例數相差甚遠。這就如同冰山一角。預計有很多病人還處在冰山的水下部分,尚未得到診斷。由於大家對這種病認識不足,現今從出現症狀到確診的時間平均為10年。如此漫長過程,可想而知,患兒的父母要經歷怎樣的一種焦灼。

母乳餵養有助預防乳糜瀉

英國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母乳餵養有助於預防乳糜瀉的發生。乳糜瀉是一種對小麥、黑麥和大麥中所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的過敏反應。

研究人員通過對15項有關研究進行回顧後發現,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其發生乳糜瀉的危險就越低。英格蘭曼徹斯特中心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說,母乳餵養可對抗乳糜瀉的發生。不過,目前還不能確定,是母乳餵養延遲了乳糜瀉症狀的產生,還是它能永久性地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

這項回顧性研究共包括4000多名兒童。研究發現,與未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相比,出生後就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如果再食用含有麥麩的固態食物,那麼他們患乳糜瀉的危險就會降低52%。儘管研究人員還不清楚母乳餵養是如何預防這種疾病的,但他們猜測,可能是母乳餵養能減少嬰兒接觸含有麥麩食品的概率,或者是母乳餵養能抑制免疫系統對這種蛋白質的反應。

乳糜瀉的主要症狀有:體重下降、腹瀉、疲勞、肌肉抽筋、腹部疼痛和腹脹等,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攝取不含麥麩的食物。

總結:以上盤點的這些關於乳糜瀉的知識,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麼今後就要做好防禦措施了,這樣身體才能更加健康。(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3,作者:高然,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可到9個月再進行常規體檢時,卻出現生長發育近乎停滯。父母說自生後7個月起孩子就沒怎麼長體重。

化驗檢查發現,孩子的血色素只有89克/升(正常值為120克/升)。於是,我和家長共同探討了餵養問題。經過改進,在孩子食欲很好的前提下,1個月後體重仍然沒有增長的跡象。接著,我又詳細瞭解了孩子自生後開始的全部飲食情況,發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聽說大麥茶能暖肚和排氣,在孩子不到2個月時,父母就開始給他喝了少許大麥茶。

進一步檢查,證實了一種人們很難想到的非營養性疾病——乳糜瀉(Celiac Disease)。經過調整飲食結構及強化營養,孩子的生長開始起步。現在,他已經1歲4個月,生長基本接近正常嬰兒的平均水準。

為什麼不容易想到?

之所以不容易想到,是因為人們過去一直認為乳糜瀉在黃種人中發病率較低,況且這個孩子發病又是如此之早。

那麼,乳糜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這是一種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小腸疾病,由攝入含麩質的食物而誘發,兒童和成人都可存在。小麥、黑麥、大麥等所含的麩質蛋白可刺激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導致小腸黏膜的損傷。損傷的小腸黏膜可導致病人出現慢性腹瀉,特別是脂肪瀉,也就是大便內含有油滴,還可導致營養素吸收障礙,引起貧血、骨質疏鬆、兒童生長緩慢,甚至停滯。

小提示:在上述病例中孩子之所以發病早,就是因為父母過早給他飲用了大麥茶,促使疾病過早發生。雖然,晚些添加麥子等含麩食品並不能預防疾病的出現,但是添加的越晚,對兒童早期影響越小。

什麼情況下要考慮到乳糜瀉?

除了胃腸道症狀外,病人可表現出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生長緩慢或停滯、不孕等。由於這些症狀,甚至包括胃腸道症狀在內,都屬於非特異性症狀,所以極易誤診。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考慮到乳糜瀉這種疾病:

1 難以解釋的貧血。

2 低蛋白血症。

3 轉氨酶增高。

4 骨質疏鬆病引發的骨折。

5 復發性腹痛或腹脹。

6 皮疹如何做出診斷。

確診的“金”方法是進行小腸黏膜活檢。但由於小腸黏膜活檢並不是一項容易開展的檢查,所以血液中特殊抗體的檢測往往成為基本診斷方法。

由於對此病比較陌生,因此更應該積極發現和診斷。如果出現可疑症狀可以進行血液特殊抗體的檢查,包括:抗麥膠蛋白抗體、抗組織轉穀氨醯胺酶抗體和抗肌內膜抗體。抗體又分為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所以血液檢查一共六項。

一旦抗體水準呈陽性,就應採取無麩質飲食治療。治療後觀察孩子情況好轉程度和複查血液抗體水準。如果孩子情況好轉,特別是兒童生長發育速度回升,就必須堅持終身無麩質飲食治療。這樣既可改善生活品質,又可預防糖尿病、癌症、不孕症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無麩質食品治療

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乳糜瀉這種奇特的疾病。只有通過無麩質食品治療,孩子情況才能所好轉。也就是說,必須停止食用含有麩質的食品,主要是各種麥類食品。不含麩質的食物將成為食品來源,包括:大米、玉米、小米、豆類、薯類、水果、肉、魚、蛋、牛奶堅果等。

同時,還要根據孩子是否存在貧血、骨質疏鬆等問題,進行補鐵、鈣、魚肝油、葉酸等針對性的治療。經過2~3個月食物療法,如果情況明顯好轉,而且血中抗體水準下降,就更能證實疾病的存在。這樣,患病的兒童或成人就必須終身服用不含麩質的飲食。只要飲食得當,今後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工作能力都可保持正常。

背景連結:冰山一角過去曾認為這種疾病只發生於高加索人,特別是兒童,典型的表現是體重減輕和腹瀉。現在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許多病人並不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因此很難將體重增長緩慢與乳糜瀉相聯。據有些流行病學專家估計,世界範圍內受累及的人數可達1/330~1/800,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與現在所診斷的病人例數相差甚遠。這就如同冰山一角。預計有很多病人還處在冰山的水下部分,尚未得到診斷。由於大家對這種病認識不足,現今從出現症狀到確診的時間平均為10年。如此漫長過程,可想而知,患兒的父母要經歷怎樣的一種焦灼。

母乳餵養有助預防乳糜瀉

英國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母乳餵養有助於預防乳糜瀉的發生。乳糜瀉是一種對小麥、黑麥和大麥中所含有的一種蛋白質的過敏反應。

研究人員通過對15項有關研究進行回顧後發現,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其發生乳糜瀉的危險就越低。英格蘭曼徹斯特中心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說,母乳餵養可對抗乳糜瀉的發生。不過,目前還不能確定,是母乳餵養延遲了乳糜瀉症狀的產生,還是它能永久性地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

這項回顧性研究共包括4000多名兒童。研究發現,與未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相比,出生後就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如果再食用含有麥麩的固態食物,那麼他們患乳糜瀉的危險就會降低52%。儘管研究人員還不清楚母乳餵養是如何預防這種疾病的,但他們猜測,可能是母乳餵養能減少嬰兒接觸含有麥麩食品的概率,或者是母乳餵養能抑制免疫系統對這種蛋白質的反應。

乳糜瀉的主要症狀有:體重下降、腹瀉、疲勞、肌肉抽筋、腹部疼痛和腹脹等,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攝取不含麥麩的食物。

總結:以上盤點的這些關於乳糜瀉的知識,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麼今後就要做好防禦措施了,這樣身體才能更加健康。(文章原載于《大眾健康》,刊號:2012.03,作者:高然,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