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小孩急性腸胃炎發燒怎麼辦?

季節的變化是很容易導致寶寶的抵抗力變差的, 而且小孩子是很容易因為飲食不當而出現急性腸胃炎的, 一般情況下寶寶出現急性腸胃炎多是消化不良導致的, 大多數急性腸胃炎一般會出現發燒, 嘔吐, 腹瀉還伴有發燒等症狀, 這個時候家長最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 越早治療越容易恢復。

小孩腸胃炎發燒怎麼辦

五歲以下的兒童一到秋、冬季節, 常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 這種情形大多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 腸胃炎是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 輪狀病毒是兒童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 占了所有小兒腸胃炎的5–10%與腹瀉住院兒童的10–50%。 腸胃炎常見的感染途徑是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污染的水, 或近距離接觸病人。 小孩子患了腸胃炎導致發燒, 屬於急性的腸胃炎了, 建議要及時送醫院治療。

小兒胃腸炎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就是說, 急性胃腸炎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定要設法查出病因並及時消除這個病根子。 寶寶出現什麼症狀, 就設法消除這個對身體有害的症狀。 如果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 可以調整飲食並服用乳酶生、酵母片等;如果是由身體的其他疾病引起的, 就積極治療疾病;如果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 就需請教醫生, 停用抗生素。 寶寶嘔吐、腹瀉失水過多, 要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發高燒時, 應採用物理或藥物降溫;缺鉀補鉀, 缺鈣補鈣。 有代謝性酸中毒或休克時, 應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急救。

另外, 寶寶腸胃炎期間要注意飲食。 母乳餵養的寶寶, 腹瀉時不要停止餵奶, 可以適當減少奶量, 縮短餵奶時間, 並延長餵奶間隔。 乳母應吃少含有脂肪的飲食,

同時在餵奶前多喝水, 使奶稀釋, 有利於寶寶的消化。

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的寶寶, 在腹瀉時, 不要添加新的輔助食品。 當寶寶腹瀉較重時, 要停止喂牛奶, 禁食6~8小時。 在禁食期間可喂胡蘿蔔湯、焦米湯、米湯及蘋果泥。 胡蘿蔔湯的熱量較低,

含脂肪少, 還含有果酸及維生素, 可使大便成形。 蘋果纖維較細, 對腸道刺激小, 脂肪低, 並含有果酸, 有收斂的作用。

較大的寶寶, 可吃山藥粥、蛋花粥、爛面等, 但量要減少。

若寶寶出現尿少、口渴、唇乾等問題, 應飲用口服補液鹽水或糖鹽水。

小兒腸胃炎的治療

首先, 輕微腸胃炎, 不經治療也可自行痊癒。 但是在日常中, 急性腸胃炎在兒童腸胃炎中最為常見, 下面介紹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方法:

1、注意補液, 避免脫水

注意脫水現象:小朋友是否有小便減少(嬰兒換尿布次數減少), 乾哭沒有眼淚, 皮膚乾無彈性, 嬰兒之前囟門凹陷等現象。 無論有無接受點滴注射, 都可購買拉肚子專用之電解質水給小朋友當開水喝。

當孩子意識水準下降或者脫水相當嚴重時,

靜脈注射是十分必要的。 但口服補液療法依然是一種很好的補液方法。 富含單糖的飲料, 例如汽水, 果汁等, 不推薦給5歲以下的孩子使用, 因為它們可能會加重腹瀉。 如果沒有特效的口服補液劑或者味道較差, 白開水也是可以使用的。 如有適應症, 也可以在兒童身上使用鼻飼胃管來補充流質。

2、注意飲食, 繼續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的嬰兒建議繼續以平時的餵養方法。

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在ORT補液後立即繼續配方餵養。 可先試著沖泡著半奶(即濃度稀釋一半)看看。 若拉肚子的情形無法在3-7天內改善, 可能需在醫師指示下換無乳糖奶粉(即市售之醫瀉奶粉)。

3、止吐藥

止吐藥物可能有助於治療小兒嘔吐, 但一定要謹遵醫囑服用。 昂丹司瓊有一定實用, 單次使用即可減少靜脈輸液需求、住院需求及嘔吐。 但是昂但司瓊的使用可能與小兒再次入院幾率增加有關。 如果臨床上需要, 昂丹司瓊的靜脈液也可以口服。 胃複安可能有效。

4、抗生素

抗生素不通常用於腸胃炎, 但如果症狀特別嚴重時或在找到了易感細菌、懷疑某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是建議使用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同時有便血和發燒的小兒應使用抗生素。

5、止瀉藥物

小兒不能用止瀉藥——可能產生危險。止瀉藥物在理論上有併發症的風險,雖然臨床經驗表明這種可能性不大,在便血或伴有發燒的腹瀉情況下不建議使用。洛派丁胺是一種阿片類似物,常用於腹瀉的對症治療。但洛派丁胺不適於用於兒童,因為此藥物可能會穿越兒童尚未成熟的血腦屏障,引起中毒。小兒的腸胃炎比成人腸胃炎的複雜得多,一定要看醫師。

但如果症狀特別嚴重時或在找到了易感細菌、懷疑某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是建議使用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同時有便血和發燒的小兒應使用抗生素。

5、止瀉藥物

小兒不能用止瀉藥——可能產生危險。止瀉藥物在理論上有併發症的風險,雖然臨床經驗表明這種可能性不大,在便血或伴有發燒的腹瀉情況下不建議使用。洛派丁胺是一種阿片類似物,常用於腹瀉的對症治療。但洛派丁胺不適於用於兒童,因為此藥物可能會穿越兒童尚未成熟的血腦屏障,引起中毒。小兒的腸胃炎比成人腸胃炎的複雜得多,一定要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