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不宜飲酒御寒
天氣寒冷時候, 人們往往會想到用喝酒來取暖, 科學家指出這種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究竟為什么呢?下面大家一起來看一下為什么不宜飲酒御寒。
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擴張、血液循環的速度隨之加快、熱量消耗增加, 讓人感到身上熱乎乎的;同時, 酒里含有酒精, 飲酒后導致神經出現短時的興奮, 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現輕輕顫動。 這樣, 全身就有一種溫暖和舒適的感覺。 實際上, 這是調節體溫的中樞發生紊亂的前兆。
喝酒取暖, 這是大眾認識的一種誤區, 人們喝酒后有熱乎乎的感覺, 是由于交感神經興奮, 加速肌體的代謝, 釋放出能量。 但這是短暫的舒服, 隨著血管擴張, 熱量大量丟失后, 反而會感到寒冷。
喝酒可活血、有利關節的說法更是不科學的保健法。 因為酒能產生的熱量很有限, 對關節的療效沒有意義。
此外, 長期飲酒也會加速骨鈣的丟失,
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擴張、血液循環的速度隨之加快, 讓人感到身上熱乎乎的;同時, 酒里含有酒精, 飲酒后導致神經出現短時的興奮, 全身就有一種溫暖和舒適的感覺。 但實際上, 這是調節體溫的中樞發生紊亂的前兆, 大量飲酒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會導致醉酒者昏迷。 醉酒者神智不清, 如醉倒在室外的嚴寒之中, 還會有凍死的危險。
喝酒后, 酒中的乙醇進入血液后, 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起麻醉作用, 使人體對外界環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因而對寒冷反應不敏感, 使飲酒的人誤以為喝酒能御寒。
乙醇會引起血管擴張, 血液循環加快, 使人體內大量的熱量通過皮膚散失, 反而會使體溫下降。 因此, 以喝酒御寒, 不僅起不到御寒功用, 反而易使人出現感冒、凍傷等癥狀。
專家指出酒喝多時, 可引起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熱量喪失增多, 這時胃受酒精的麻醉, 功能也明顯下降, 人體產熱功能減弱。 御寒一是要進食有營養的食物, 增加熱量;二是加強保暖。 若是單純靠飲酒御寒, 反倒不耐寒。 所以, 不宜飲酒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