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如何養生 注意養陽忌貪涼食宜清補
夏至養生方法有哪些?夏至節氣是地球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夏至之後, 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 養生專家指出, 此時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 注意保護陽氣,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夏至節氣養陽方法有哪些。
護陽養陽很關鍵
夏天到來了, 身邊的朋友似乎都精力充足, 健身、游泳、打球、泡吧, 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 可有些人卻常感覺沒力氣, 渾身懶洋洋。
專家指出, 陽氣, 按照中醫的理論, 是髒、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動力。 如果內臟器官缺乏了動力, 陽氣不足的人自然會感覺渾身沒力氣, 乏困難忍。 在《黃帝內經》中就記有“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要求人們順應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來安排生活。 夏至這天, 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 是陽氣最旺的時節。 所以, 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 從各個方面注意保護陽氣,
首先是調整作息。 夏至之後,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 應晚睡早起。 另外合理安排午休時間, 一方面避免午時的炎熱, 另一方面可以恢復精力。 如果是從事室外工作, 應該避開烈日熾熱的時間段, 並做好防曬防護。 農澤寧提醒, 下班回到家裡, 消除一天的酷熱疲勞, 最好的方法是洗溫水澡。 因為不僅可以“宣洩陽氣”使皮膚清潔涼爽, 而且溫水沖澡可使體表血管擴張, 加快血液迴圈, 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
“調整好作息後, 還需要適當地進行鍛煉。 ”農澤寧說。 夏至之後要防中暑, 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這些氣溫較涼爽的時間段, 在河邊、湖邊、公園等空氣新鮮的地方,
飲食:
忌貪涼食宜清補
夏至時節心火當令, 出汗多, 鹽分也損失較多。 此外, 人的胃口也因為天氣的變化而受到影響, 表現為食欲減少、嘴淡無味等。 這個時候飲食除了清淡為主以外, 還得注意避免過於貪圖涼食, 同時不妨適當清補。
專家介紹, 食欲減少後, 不少人吃東西都比較“挑”, 這樣的習慣不好, 因為天氣炎熱, 人體水分和礦物質流失大, 同時人體活動增加, 對能量的需求也較冬天為多, 所以膳食營養攝入均衡仍是關鍵。
比如多進食鹼性食物, 以保證人體正常的弱鹼性。 但鹼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鹼度為鹼性, 而是在人體內分解代謝後呈鹼性。 例如水果雖然含果酸, 但進入人體分解後呈鹼性, 它就是人體所需的鹼性食物。 另外也可多喝蔬菜、水果鮮榨汁。 而酒類、甜品、肥肉、紅肉(如牛、羊、豬肉)等酸性食品就不宜多食用。
夏至之後, 市民們每天喝水量明顯增多, 但過量飲水也可能加重腎臟負擔,
調理:
“冬病夏治”正當時
冬病夏治是我國中醫學很重要的預防醫學思想。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 比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統疾病, 還有一些老年人腰腿痛等。 傳統中醫認為, 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偏於虛寒, 在冬天治寒症, 就像是“回南天曬衣服”。 在夏季, 人體陽氣達到四季的最高峰, 此時治療冬病, 積寒容易被趕出來, 此外還能增強抗病能力。 專家介紹, 在夏日去除積寒的方法也很簡單, 多服用偏溫熱的飲食。 比如紅糖姜湯水具有溫熱暖胃的作用, 在暑天服用時可等到它自然涼下來再喝。
專家提醒說, 市民們還可以“冬病夏防”。 比如說, 有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症狀, 往往是寒冷發作、天熱消失。有這些症狀的人士,夏季夜間睡覺應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有的市民患有“頭風病”,遇風寒就會頭痛,在夏季切忌用冷水洗頭,或者是把頭直接對著風扇、空調吹風。
往往是寒冷發作、天熱消失。有這些症狀的人士,夏季夜間睡覺應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有的市民患有“頭風病”,遇風寒就會頭痛,在夏季切忌用冷水洗頭,或者是把頭直接對著風扇、空調吹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