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彭氏僧門易筋經養生技擊原理探微

易筋經, 相傳是梁朝時期天竺國旅華僧人菩提達摩所創, 後傳于嵩山少林寺, 寺內僧人遂世代沿習。 易筋經在歷代傳承中, 各家均有所發展, 張三豐真人學藝于少林, 得易筋經修煉法, 後隱修武當悟合太極之理, 傳有“太極渾圓內功術”, 峨嵋白雲禪師學易筋經後融佛門密教功法, 形成“峨嵋內功十二莊”。 清代有吳氏易筋經, 近有熊氏易筋經, 皆負盛名。

養生技擊之效更佳, 蜀中武林又稱之為“彭氏易筋經”。

何為易筋經, 易者, 變易改變也。 筋者, 指人體肌肉之肌腱部分附於骨節者, 同時也指經絡等組織。 經者,

徑也, 為門徑方法也。 簡言之, 易筋經就是一種改變筋的方法。 易弱筋為強筋, 易彎筋為直筋, 故名易筋經也。 那麼易筋經這功法為什麼能產生大勁大力, 從而達到養生健體, 技擊防身的多種功效呢?筆者試圖用古老的易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來闡述這一原理與功能。

中醫學認為要身健無病, 必須要氣血充足流通, 氣血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血為陰為有形, 氣為陽為無形, 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相互依存。 那麼氣血從何化生來的呢?氣血是五臟協同作用而產生的。 腎為先天之本, 陰精陽氣之宅。 脾臟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精血同源, 脾臟後天運化水穀之精微為氣血生成提供物質保障, 使腎之先天之精氣充盈,

先天之精氣足則氣血更能充盛。 那麼所產生的氣血用什麼通徑來流注到周身各部濡養筋骨呢?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地有十二地支, 日有十二時辰, 年有十二月。 天有十天干, 虛空有十方。 天地合, 三才分而化出天罡三十六之數, 五陰五陽全而周天360數就, 赤黃之道縱橫其中矣。 天人相應故人體有十二經脈, 十二經筋矣, 用以運行氣血, 溝通內外, 法天循道, 周流不息。 又有奇經八脈合天之八風, 地之八野, 蓄積滲灌供應氣血於組織當中, 以保證生命活動質的需供。 生命活動機能的正常有賴於臟腑生理功能的協同作用, 氣血的通暢。 那麼易筋經的方法就是有這種通氣血強臟腑的功能。 他的練功方式是宗達摩老祖“心意下功夫”之旨,
內以心行氣, 調息吐納, 外合肢體的伸筋拔骨, 開關摩竅, 激發體內經氣的運行, 從而達到內強臟腑生理功能、外強筋骨運動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簡單的歸結為筋強則骨健, 筋骨健則肝腎功能強, 肝腎功能強則氣血旺, 氣血旺則經絡通, 經絡通則五臟功能更強。 由外壯而內壯也, 是為易筋經之功用大旨也。

以上是從古易醫學說角度的闡述, 那麼現代醫學是如何認識的呢?現代醫學生理學認為人體的各層組織內分佈著許多感受器, 若是刺激組織內的各種感受器, 由感受器轉化為神經衝動, 然後通過感覺神經傳導到大腦內, 會形成麻、熱、脹等感覺, 這是易筋經修煉過程見效“得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