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從小培養孩子“輸得起”

前兩天高考成績和分數線公佈, 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心理承受能力好的到沒什麼, 碰到心理素質差的那真的要“一哭、二鬧、三上吊了“, 其實每個人生的路都不一樣, 我們要輸的起。 心理素質得從娃娃抓起, 1~6歲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期, 父母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輸得起”的精神。

原則一:相信孩子

心理學家發現, 你認定會發生的事情, 總會再三發生, 因為你相信, 它才會發生。 比如初學走路的孩子, 如果家長成天擔心他會摔倒, 就會在言行舉止中無意識地給孩子灌輸“可能跌倒”的資訊, 那麼孩子就可能總會跌倒。 如果家長換一種思路, 給孩子灌輸“媽媽相信你不會跌倒”的資訊, 孩子往往能順利學會走路。 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讓他們自己學會堅強。 孩子跌倒了不要趕緊去抱起來, 或許孩子原本沒那麼委屈, 可家長一抱反而讓他變委屈。 家長要鼓勵孩子站起來繼續走,

讓孩子知道, 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來, 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處理, 而不是退縮。

原則二:延遲滿足

孩子有“不願輸”“不想輸”的想法是好事, 但“不能輸”或者“輸不起”卻容易使其養成偏執型人格,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明白, 失敗與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接納並好好去體驗即可。 具體做起來, 家長要善用“延遲滿足”, 別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等待”的意義。 當然, “延遲滿足”不是壓制孩子的欲望, 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 而不見彩虹”, 而是培養一種能夠與困難和平共處、同時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這樣做, 還能讓孩子在成長中“去自我中心化”, 學會多方面看待事物, 才能成為獨立的、會合作的人。

原則三:正向疏導情緒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希望獲得更多關注, 將所有喜歡的東西“據為己有”。 3歲後的孩子與同伴交往增多, 又學會了爭強好勝。 若家長沒能正確引導, 就會在未能如願、要求不被滿足時大發雷霆。 可以說, “輸不起”有時源於不能客觀看待自己,

所以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對此, 家長要學會跟孩子“共情”, 讓孩子把壞情緒發洩出來。 共情又稱同理心, 具體做起來, 首先是傾聽, 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 不要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 否則孩子可能會為了“討好”家長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其次, 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狀態, 給予理解和認同。 當然, 這不等於壞行為也可以被接受, 在舒緩孩子情緒的同時, 家長要引導孩子懂得社會規則, 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