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治療的取穴原則和方法

只有依據經絡、腧穴理論, 結合臨床具體實踐, 才能合理地選取適當的腧穴, 為正確擬定針灸處方打下基礎。 針灸處方中腧穴的選擇,

是以陰陽、臟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依據的, 其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 這是根據“經脈所通, 主治所及”的原理而來的。 因此, 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 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的選取腧穴, 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為依據的。 其應用非常廣泛, 大凡其症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證, 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選取腧穴, 予以治療。 例如, 眼病取睛明、球後、攢竹、風池等, 鼻病取迎香、巨髎, 面癱取頰車、地倉, 胃痛取中脘等, 皆屬於近部取穴。

遠部取穴:遠部取穴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 它是以腧穴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 這是針灸處方選穴的基本方法,

體現了針灸辨證論治的思想。 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 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 在具體應用時, 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 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裡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 例如, 咳嗽、咳血為肺系病證, 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太淵(本經取穴), 也可選擇與足太陰脾經的太白(同名經取穴);胃脘疼痛屬胃的病證, 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 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公孫(表裡經), 面部疾患選取合穀, 目赤腫痛取行間, 久痢脫肛取百會, 急性腰扭傷取水溝等, 均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隨證取穴:隨證取穴, 亦名對證取穴,

或辨證取穴, 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 這一取穴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臨床上有許多病證, 如, 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全身性疾病, 往往難以辨位, 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 此時就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 進行辨證分析, 將病證歸屬於某一臟腑和經脈, 再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腧穴進行治療。 如因心腎不交的失眠, 辨證歸心、腎兩經, 故取心、腎經神門、太溪等腧穴。

對於各別突出的症狀, 也可以結合臨床經驗而選穴。 如, 發熱者可取大椎、曲池, 痰多者取豐隆等, 也可歸於隨證取穴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