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蘡薁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Yīnɡ Yù

【別名】薁(《詩經》), 燕薁、蘡舌(《廣雅》), 山葡萄(《唐本草》), 山蒲桃(《本草拾遺》), 野葡萄藤、木龍(《百一選方》), 煙黑(《救荒本草》), 接骨藤(《貴州民向方藥集》), 甘古藤、酸古藤、禾黃藤(《中醫藥實驗研究》), 貓眼睛(《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禾花子藤(《江西民間草藥》), 貓耳藤、山紅羊、山苦瓜(《泉州本草》)。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莖葉。 7~8月採收。

【性味】《綱目》:甘, 平, 無毒。

【功能主治】

祛濕, 利小便, 解毒。 治淋病, 痢疾, 痹痛, 扃症, 噦逆, 瘰鬁, 乳癰, 濕疹, 臁瘡。

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 傷寒後嘔噦更良。

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 治熱翳赤障。

③《綱目》:止渴, 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

消腫解毒。

【用法用量】內強:煎湯, 0.5~1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取汁點眼、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