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人體“腸道交通”也該治堵

人體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麼?不是心臟, 也不是肝腎, 而是腸道。 正是由於現代人對腸道問題的忽視, 僅僅在中國, 就有3000多萬人承受著慢性頑固性腸道疾病的困擾;每年有超過10億人次出現腹瀉或便秘症狀;新增大腸癌患者達40萬。 腸道問題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 而且會誘發糖尿病、過敏性疾病甚至癌症, 使國人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專家疾呼, 若再不進行“腸道革命”, 後果將不堪設想。

國人“腸道交通”很堵

“腸道就像人體的‘加油站’和‘下水道’, 主要負責體內的髒活累活。 ”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院士、北京世紀壇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羅成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我們所吃進去的各種食物的營養在這裡分解、吸收, 剩下的殘渣也從這裡被排出體外。

美國佛吉尼亞的胃腸病醫生帕翠西亞·雷蒙德也表示, 食物在人體裡“旅行”的平均時間是24小時。 一塊牛排落入胃裡之後, 會有大約3升的鹽酸圍攻過來把它“扁”成糊狀。 30分鐘後, 食物糊光臨小腸, 小腸馬上開始吸收其中的營養, 將之送入血流。 隨後, 剩餘的渣滓進入下一站結腸, 等結腸將所有剩下的液體吸收得一乾二淨, 渣滓就開始凝固成糞便。 這些廢物要花1—4天才能從結腸慢慢蠕動到你的“下水道系統”, 時間長短取決於其中纖維含量的多少。

然而, 中國人的腸道卻常常遭遇“堵車”。

調查顯示, 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響, 如果腸道堵塞, 大便長期滯留腸道內, 毒素會被再次吸收, 讓人沒精神、臉上長痘、膚色暗沉, 毒素刺激腸壁, 還會直接導致腫瘤發病率的增高;中國人胃腸不適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70%的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不適, 並常感到焦慮、抑鬱;大腸癌在我國所有腫瘤的發病率中排名第五, 且上升趨勢明顯, 目前, 在我國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 比歐美國家提前12―18年。

腸道疾病更是一個嚴峻的全球問題。 腸癌在國外被稱為“竄升最快速的世紀癌症”;在美國, 腸易激綜合征的病人占到普通門診的10%以上, 是消化專科門診病人的70%;日本大街上, 藥店或飲食店外處處都貼有針對女性便秘的藥物或食物廣告;在英國,

僅便秘每年就要耗費該國保健經費5000萬英鎊, 醫生為此開的藥甚至超過了糖尿病和高血壓。

其實, 腸道的職責遠不止消化、吸收、排泄這麼簡單, 它還是身體裡最大的免疫器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張聲生告訴記者, 在我們的腸道裡, 生活著大約100兆個細菌, 共有400多種菌群。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起, 腸道裡就打響了細菌之間的戰爭。 細菌戰鬥中, 存在著三種力量, 分別為有益菌(以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為代表)、有害菌, 以及在一定條件下會致病的中性菌。 如果飲食不規律, 人體抵抗力下降, 體內的有益菌與有害菌的平衡遭到破壞, 就會引起腹瀉等疾病。

正因為如此, 腸道會像大腦一樣鬧情緒,

時刻傳達它的喜怒哀樂。 比如有些人們外出旅遊, 吃了很多胃腸不習慣的陌生食物, 這時儘管心情很舒暢, 但胃腸就不一定樂意了, 它會通過疼痛、脹氣、腹瀉、便秘等表達“不滿”。 生活中, 如果你的身體有以下表現, 可能就是腸道在給你提意見了。

便秘。 這個聽上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毛病, 已成為很多人的“難言之隱”。 在任何時刻, 人體內都有2—3公斤的“存貨”, 腸道每隔18—24小時就需“清倉”一次。 實際上, 大便是“來自於腸道的一封書信”。 世界微生態學會主席、日本著名腸內細菌專家光岡知足發明了一套用香蕉來衡量糞便的方法:長約15釐米, 像香蕉一樣粗的大便, 大約有100克。 每天排泄1—2根是最佳的, 多的人則是3根左右。 理想的大便顏色最好像嬰兒排出的金黃色、黃土色;大便最好是半沉半浮,

表示含有較多的纖維質;栗子狀是典型的直腸型便秘, 泥狀、水狀的大便可能由消化不良、腹部受涼導致。

糞便臭。 飲食中的蛋白質, 尤其是含有較多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質, 如雞蛋、肉類等攝入量過多, 容易產生惡臭。 大便臭也有很多微妙的差異:比如有一股刺鼻的酸味並伴有腹瀉, 可能是發酵性消化不良引起;如果大便有一股燒焦味, 可能是小腸機能變差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帶有腥味的焦油狀大便, 表示消化系統有出血的情況, 而且出血量還比較多。

脹氣。 正常人的腸道裡每天都會產生大約7—10升的氣體, 脹氣則是腸道出現了多餘的氣體。 造成脹氣的原因很多,

如吃東西的速度太快, 或是邊吃飯邊說話。 某些食物本身就易引起脹氣, 如豆類、蘋果、桃子、洋蔥、甘藍、穀類, 以及紅薯、馬鈴薯等。 此外, 某些腸胃方面的疾病如腸燥症、膽囊疾病(可能是脂肪消化不良)同樣可導致脹氣。

腹瀉。 急性腹瀉多因腸道細菌感染、細菌毒素損傷腸黏膜造成。 腸易激綜合征是典型的慢性腹瀉, 學生每逢大考時心理負擔加重, 財務人員月底算帳時工作壓力增加, 或者是家庭關係不和諧等, 都會引發腹瀉症狀。

食欲不振。 這可能是由於腸道的消化、吸收或運動功能發生障礙造成的。 不過, 引起食欲下降的原因很多, 除了胃腸道疾病外, 也可能由精神因素、藥物反應或其他臟器疾病造成。

此外, 長痘痘、膚色暗沉、心情煩躁等都可能是腸道疾病的表現, 如果問題再嚴重,會誘發痛經、長肚腩、失眠、記憶力下降,甚至心血管等多種疾病,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決腸道擁堵?幾位專家一致推薦了幾位“腸道交通警察”。

安排好喝水時間。臺灣著名腸道健康專家蔡英傑教授建議,洗澡前、睡覺前應各喝1杯,不要怕睡前喝水,因為睡覺時會流失大量水分,血液變黏稠,更容易出現心血管問題。起床後喝兩杯水很重要,不但補充夜晚流失的水分,而且刺激腸道,讓便意順利出現。然後上午、下午再各喝兩杯水。

避免喝含糖飲料。溫白開水對身體最好,而糖水喝的過多會加速腸道老化,所以不要大量飲用可樂、汽水、甚至果汁等含糖飲料。每天飯後,可以喝一兩杯乳酸菌飲料。

每天至少吃30克纖維食物。如燕麥片、黑麵包(含麥麩)、芹菜、韭菜、香蕉、獼猴桃等。它們在腸道中就像洗碗用的鋼絲球一樣,專門擦除不好的膽固醇,吸收水分使糞便易於通過腸道。

煮蔬菜比生吃好。很多人覺得蔬菜吃的不夠,到了餐桌上就點生菜沙拉。光岡知足指出,事實上,這樣無助於食物纖維的攝入,番茄、萵苣、小黃瓜等沙拉材料,食物纖維的含量非常少,而且生吃也沒辦法吃太多。點菜時,不妨選擇煮蔬菜,比如海帶、豆類、蘑菇等。

少吃消炎藥、解熱鎮痛藥。這些藥容易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引起腹瀉,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慎用廁所芳香劑。很多人為了遮蓋大便的臭味,在馬桶附近擺上除臭劑。這樣不僅不能完全去除大便的氣味,還會讓你對腸發出的警訊渾然不覺,失去判斷的依據。

有便意不能憋著。有資料顯示,經常便秘的人,誘發癌症的幾率比不便秘的人要高出3倍。因此,晨起或早餐後排便是最科學的。盡可能做到定時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也要“例行公事”,形成“生物鐘”。蹲馬桶時,可在雙腳下墊個東西,促進排便。

如果問題再嚴重,會誘發痛經、長肚腩、失眠、記憶力下降,甚至心血管等多種疾病,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決腸道擁堵?幾位專家一致推薦了幾位“腸道交通警察”。

安排好喝水時間。臺灣著名腸道健康專家蔡英傑教授建議,洗澡前、睡覺前應各喝1杯,不要怕睡前喝水,因為睡覺時會流失大量水分,血液變黏稠,更容易出現心血管問題。起床後喝兩杯水很重要,不但補充夜晚流失的水分,而且刺激腸道,讓便意順利出現。然後上午、下午再各喝兩杯水。

避免喝含糖飲料。溫白開水對身體最好,而糖水喝的過多會加速腸道老化,所以不要大量飲用可樂、汽水、甚至果汁等含糖飲料。每天飯後,可以喝一兩杯乳酸菌飲料。

每天至少吃30克纖維食物。如燕麥片、黑麵包(含麥麩)、芹菜、韭菜、香蕉、獼猴桃等。它們在腸道中就像洗碗用的鋼絲球一樣,專門擦除不好的膽固醇,吸收水分使糞便易於通過腸道。

煮蔬菜比生吃好。很多人覺得蔬菜吃的不夠,到了餐桌上就點生菜沙拉。光岡知足指出,事實上,這樣無助於食物纖維的攝入,番茄、萵苣、小黃瓜等沙拉材料,食物纖維的含量非常少,而且生吃也沒辦法吃太多。點菜時,不妨選擇煮蔬菜,比如海帶、豆類、蘑菇等。

少吃消炎藥、解熱鎮痛藥。這些藥容易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引起腹瀉,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慎用廁所芳香劑。很多人為了遮蓋大便的臭味,在馬桶附近擺上除臭劑。這樣不僅不能完全去除大便的氣味,還會讓你對腸發出的警訊渾然不覺,失去判斷的依據。

有便意不能憋著。有資料顯示,經常便秘的人,誘發癌症的幾率比不便秘的人要高出3倍。因此,晨起或早餐後排便是最科學的。盡可能做到定時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也要“例行公事”,形成“生物鐘”。蹲馬桶時,可在雙腳下墊個東西,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