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么治療小兒腹瀉
部分體質不足、調護失宜的小兒, 脾胃之氣本虛, 稍有不慎, 即可導致腹瀉反復發作, 形成遷延不愈的“脾虛瀉”。 秋季腹瀉一般起病急, 多為暴瀉, 臨床還易出現傷陰傷陽, 甚至陰陽兩傷的證型。
辨證分型
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 將秋季腹瀉分為以下3型:
風寒證初起癥狀多表現為風寒證, 可見發熱, 鼻塞, 流清涕, 大便清稀、顏色淡黃, 舌淡紅, 舌苔薄白。
脾虛證 病程較長, 遷延不愈, 反復發作時常出現脾虛證。 這時, 大便時而清稀, 時而呈糊狀, 孩子食欲不振, 面黃形瘦, 神疲倦怠, 舌淡, 苔白。
氣陰兩傷證 若暴瀉,
治療方藥
秋季腹瀉比較多見的證型是風寒證, 可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有藿香、蘇葉、茯苓、澤瀉、厚樸、大腹皮、神曲、半夏、馬鞭草、鐵莧菜、生姜等(用量視具體情況而定, 應在中醫生指導下應用。 下同)。 也可口服藿香正氣液, 每次5~10毫升, 每日3次, 一般連續服用3~5天。
病程遷延, 證屬脾虛瀉時, 可選參苓白術散或七味白術散加減, 常用藥有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陳皮、木香、丁香、訶子、黃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
出現氣陰兩傷證候, 可選用人參烏梅湯加減, 常用藥有人參、炙甘草、烏梅、木瓜、蓮子、山藥等。
飲食療法和外治法
對不愿服中藥的患兒, 飲食療法也是可以選擇的一種途徑, 風寒瀉可用薤白30~60克, 洗凈切碎, 加糯米30~60克煮粥分次服, 每日1劑, 療程3~5天。 脾虛瀉可用糯米30~50克, 蓮子、山藥各10克, 紅棗10枚, 煮粥服食, 或用芋艿、薤白各30~60克, 洗凈切成塊, 加糯米30~60克, 煮粥分次服, 每日1劑, 療程5~7天。
此外, 藥物外治方法因方便易行, 也可以選擇運用。 風寒瀉、脾虛瀉的患兒都可以用吳茱萸、蔥白等份搗爛, 以食醋調成糊狀, 敷肚臍, 以膠布固定, 1~2日換藥1次。 或用溫開水將五倍子、肉桂、冰片各15克調成糊狀,
【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 無論中藥湯劑、中成藥、飲食療法還是外敷療法, 都要進行辨證, 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雖然說秋季腹瀉是自限性疾病, 但如果暴瀉不止, 氣陰兩傷證的孩子病情往往比較嚴重, 應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 若瀉下不止, 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補充液體, 防止出現嚴重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的危險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