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養生 祛瘀也是重頭戲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醫師 夏仲元
提起夏天的養生原則,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祛濕。 的確, 夏季多雨, 氣候悶熱潮濕, 按照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 夏季是體內濕邪較重的季節。 《黃帝內經》中說:“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 脾胃對應五行中的“土”, 是喜燥而惡濕的, 所以濕邪過重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此外, 夏季酷暑難耐, 許多人貪食生冷, 也易損傷脾胃, 導致食欲不好、身體疲乏、口粘等癥狀。
可是, 為什么有些人通過清暑祛濕等方法, 健康狀態得到了改善, 而有的卻仍然毛病不斷,
改善血瘀有助祛濕
中醫認為, 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健康的基本要素, 它們既相互關聯, 又相互影響。 有血瘀的人由于氣血呈瘀滯狀態, 經脈不通, 津液的運行輸布過程也較正常人緩慢, 更容易形成病理產物——濕氣。 夏天濕氣重, 加重了經脈郁滯;暑熱還可煎灼津血成瘀。 因此, 原有血瘀的患者在夏天病情有可能加重。 水濕津液的運化與經脈的暢通和臟腑功能強弱都有關系。 對有血瘀病癥的人來說,
暑濕天氣的特點是氣溫高、濕度高、氣壓低,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胸悶癥狀常會加重。 防治和護理方面, 除防暑祛濕外, 不要忘記活血通絡以改善血供。 暑熱煎熬血液, 血脈可凝結成瘀。
夏季還好發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表現為小便不暢、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等。 中醫古代醫家治療這類疾病就常利濕和化瘀合用, 如古代名方蒲灰散、滑石白魚散等。 唐代《千金要方》中記載, 蒲黃、滑石兩味中藥組方(蒲灰散), 可治療“小便不利, 莖中疼痛, 小腹急痛”, 類似于現在的急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濕熱夾瘀證。 其中, 蒲黃涼血化瘀消腫, 滑石善于利濕清熱。 此外, 桂枝茯苓丸也有利濕化瘀的作用,
觀舌頭辨血瘀程度
血瘀也是分程度的, 不同程度的血瘀對人體的危害是不一樣的。 如輕度血瘀會影響面色, 中重度血瘀會導致一些疾病, 如心腦血管疾病、結節和腫瘤性疾病等。
很多指標都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血瘀的程度, 對普通人而言, 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舌頭。 如何通過舌頭辨別血瘀程度呢?
第一步, 看舌頭的顏色。 這里可以借助水果的顏色來辨認。 輕度血瘀的舌頭一般是像西瓜一樣的暗紅色, 中度血瘀的舌頭像紅心火龍果的暗紫色, 重度血瘀的舌頭就是像豬肝一樣的青紫色了。 第二步, 看舌上是否有瘀點或瘀斑。
用藥分寸怎么拿捏
若想對癥下藥, 還需要充分了解活血化瘀中藥的藥性。 否則, 很可能出現病輕藥重或者病重藥輕的情況, 對健康很不利。
一般來說, 輕度血瘀要和血養血,
妙用小方化濕祛瘀
花根茶:藏紅花5~10根、鮮蘆根25克及冰糖適量, 泡水代茶飲, 適合中度血瘀的人。 該茶的功效是活血利濕,
山楂荷葉茶:山楂干15克、干荷葉10克及冰糖適量, 泡水喝, 可以健脾降脂, 降壓減肥, 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脾胃弱的人可以加兩枚紅棗, 最好煎煮后, 于飯后服。
玫瑰薄荷茶:玫瑰花5~6朵, 薄荷葉適量, 泡水代茶飲, 可以改善面部痤瘡、胸悶不舒、心情抑郁、乏力困倦等癥狀。
當歸煮雞蛋:當歸15克, 雞蛋2個, 煮熟后, 連水和雞蛋同吃, 可和血調經。
此外, 長期循經絡拔罐能促進血管新生, 改善血瘀體質。 同時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健脾益氣)、血海(活血化瘀)、膻中(氣會之穴)、膈俞(血會之穴)、太沖和合谷(開四關)等穴位, 也對祛濕化瘀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