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治療小兒腦癱的常見誤區

在對任何一種疾病的治療上, 人們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誤區。 有時候這些誤區不會給醫治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對於某些小兒疾病來說一些小小的誤區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比如小兒腦癱。 在很多小兒腦癱的臨床醫治上經常發現許多家長由於求醫心切而進入腦癱診斷與治療的許多誤區。

誤區1: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6月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 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 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 身體弱, 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2: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于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 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 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 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3:家長發現孩子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 常常以為是孩子的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 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4: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 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 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誤區5:家長將患兒“治癒”的希望寄託在手術治療上, 而忽略了術後的康復訓練, 造成一部分患兒功能改善不明顯或“復發”。

誤區6:有一部分中重度腦癱患兒的家長,

只單純地對患兒寄希望于功能訓練、裝配矯形器等非創傷性治療, 而忽視腦癱患兒普遍存在的肌肉長期高度痙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延誤了進一步功能改善的機會。

誤區7:有些醫務人員強調運動功能訓練可以代替一切;另有醫生則過度誇大手術的“有效性”;也有的醫生不分原由讓就診的腦癱兒童都做高壓氧治療等單一的治療。

腦癱康復的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 治療以功能訓練為主, 輔以必要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輔助器具的使用。 臨床實踐證明, 由於兒童未成熟腦組織具有較強的的可塑性, 隨著他們神經系統的不斷發育, 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不斷完善, 如果能夠早期干預, 完全可以使由於腦損傷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和其他伴隨的功能障礙得到改善,

甚至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