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Fú Sā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ibisc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採收和儲藏:葉, 隨用隨采。
【原形態】朱槿 常綠灌木,
【生境分佈】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份】葉含C16-C32碳氫化物(carbohydron), 其中C17、C23、C25、C31碳氫化物為主, C21-C30高級脂肪醇, 其中以C26、異-C28、異-C30、高級醇為主,
【藥理作用】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輕度興奮作用, 對離體大鼠子宮、蟾蜍腹直肌、大鼠後肢灌流及麻醉狗血壓(0.1g/kg靜脈注射)均無明顯作用。 上述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時毒性不大(兩隻小鼠給1g/只, 24小時內不死或只死1只)。 對人可認為無毒性。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消熱利濕;解毒。 主白帶;淋證;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結炎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敷。 內服:煎湯, 15-30g。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治癰疽腮腫, 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膏敷之。
2.《福建民間草藥》:解熱毒, 消癰腫。
3.《陸川本草》:涼血解毒。 治血熱衄血,
4.《南寧市藥物志》:搗碎敷膿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