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煮多久
中藥在治療一些慢性疾病中起到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有些疾病是人的身體處于陰陽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 這個時候要把身體的各項機能調理到原本的狀態下, 疾病自然就消失了, 而中藥是比較溫和的, 對身體的各個器官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但調理的過程稍微長一些, 比起西藥來說見效是稍微慢一些的, 中藥煮的時候大概需要一兩個小時就好, 但要了解其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即可。
中藥煮多久時間?
全部時間加起來是一個半小時是最好的, 對于很多的中藥來說, 時間稍微久一點就會有很好的藥效, 要時刻注意中藥的很多注意事項: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 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 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 取藥汁, 微火煎煮, 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中藥煮太久可以嗎?
會有影響, 應該根據每種中藥的特性來熬制。
1、由于藥物的質地不同, 煎藥的方法、程序、時間也各有不同, 比如說有些藥要先煎后下, 有些藥要另煎,
2、一些解表藥的煎煮時間應該短一些, 藿香、佩蘭、薄荷等芳香類藥物以及一些鮮藥煎煮時間也要短些, 通常在其他藥物快要煎好時再下, 聞香即止。
3、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藥物, 如生石膏、磁石、生牡蠣、生石決明等, 由于質地比較堅硬, 需要先煎20分鐘左右, 再下其他的藥物同煎。
4、中藥的吃法現在一般都習慣于一劑藥服2次, 早上飯前空腹服用, 晚上飯后睡前服用。 但也要靈活運用, 如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飯后服;失眠的藥要在睡前服;服中藥困難的患者, 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急重病則不分時間服。
5、煎藥時不可頻頻打開鍋蓋, 煎好后也不可迅速將藥液倒出, 以免藥氣走失, 減少揮發成分的耗散。
如何煮中藥效果最好?
不同的藥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最好還是還早上熬制。
1、一般來講, 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 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 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不過, 不同的藥性, 服用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像治療腸胃病以及虛癥的藥物, 應當是飯前半小時或一小時服用;而治療心肺病或其它疾病的藥物,
2、中醫理論認為,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 即藥湯煎后立即濾出, 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 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于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 才應該“熱服”, 在服藥之后可以喝點熱水, 有助力藥力的提升。 像止吐或解毒的藥物, 要“冷服”, 以免引起刺激。
3、在煎藥前最好將藥品浸泡3-4小時, 一煎加水超過藥物2-5厘米, 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4、頭煎和二煎都是先用大、猛火將藥液燒開, 之后將火調至小/文火熬制, 熬制的時間是文火的時間, 不包含猛火的熬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