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腿疼?四肢測壓揪出“真兇”
楊宇張童
家住天通苑的李師傅半年來經常頭暈、走路不穩, 特別是在晾衣服、取高處物品、打乒乓球時會突然發作, 近來癥狀發作得越來越頻繁,
李師傅的街坊劉大媽年近七旬, 一年來覺得腿腳力不從心, 往往走上三五百米雙腿就酸脹乏力, 如灌了鉛一般, 停下來休息才有所好轉。
這兩個人在血管外科的門診相遇了。 等醫生問診查體開出檢查單來, 二人均感不解, “頭暈”“腳痛”不是一個癥狀, 居然要做同樣的檢查——肢體動脈節段測壓。
兩位老人到底怎么了, 難道他們的病是同一類?
肢體動脈節段測壓, 即在人體的兩只胳膊、兩條腿綁上類似于測血壓的袖帶來測量血壓, 檢查過程不到十分鐘。 憑借這項檢查, 血管外科醫生發現了兩位患者“怪病”的根源。 李師傅是鎖骨下動脈狹窄, 劉大媽則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
做一個這樣的檢查,
一是雙上肢血壓明顯不等關聯兩種病
正常人雙上肢血壓差值在10mmHg以內, 大于20mmHg的差值就應考慮相關疾病。
首先考慮的疾病是“鎖骨下動脈狹窄”。 鎖骨下動脈是向上肢供血的血管, 狹窄、閉塞會導致上肢缺血, 出現上肢疼痛、無力、該側血壓下降等。 由于鎖骨下動脈發出分支椎動脈向大腦供血, 一部分嚴重的鎖骨下動脈近端病變患者當肢體運動量增加時, 上肢便無法通過鎖骨下動脈從主動脈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 而是通過鎖骨下動脈的分支椎動脈向小腦“竊取血液”,
其次要考慮的疾病是“主動脈夾層”。 一部分突發劇烈胸痛的患者到醫院確診為胸主動脈夾層, 其往往會出現雙上肢血壓不等。 主動脈夾層是人體內最大的供血血管主動脈出現內膜撕裂引發的嚴重疾病, 會出現臟器缺血壞死, 可致人死亡。 當主動脈夾層累及鎖骨下動脈時, 會影響上肢血流而出現受累側血壓下降。 一旦發現主動脈夾層, 應積極控制血壓并積極手術治療, 避免撕裂的血管范圍進一步擴大、夾層進一步進展加重。
二是上下肢血壓差異大關聯動脈問題
通過測量踝部脛后動脈或脛前動脈, 以及肱動脈的收縮壓, 得到踝部動脈壓與肱動脈壓之間的比值, 就是踝肱指數(ABI)。 正常人休息時踝肱指數的范圍為1.0-1.4;低于0.8提示中度動脈疾病;低于0.5提示重度動脈疾病;低于0.3提示嚴重肢體缺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早期常表現為發涼、麻木, 腿部肌肉會出現痙攣, 俗稱“抽筋”, 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常被誤認為是老年人缺鈣或腰椎病。 如果病變繼續發展, 就會出現“間歇性跛行”, 特點是在行走數十米至數百米后出現下肢疼痛, 停下休息疼痛緩解, 繼續活動疼痛又反復出現。 出現跛行癥狀仍沒有診治, 會出現“靜息痛”, 患者即使不運動仍有下肢疼痛,
(作者: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