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蕤仁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1.陶弘景:蕤核, 今從北方來, 雲出彭城間。 形如烏豆, 大圓而扁, 有文理, 狀似胡桃, 今人皆合殼用為分兩, 此乃應破取仁秤之, 醫方惟以療眼。

2.《蜀本草》:《圖經》雲, 蕤核樹生葉細似構杞而狹長, 花白, 幹附莖生, 紫赤色, 大如五味子, 莖多細刺, 六月熟。 今出雍州。 五月、六月采, 日干。

【拼音名】Ruí Rén

【英文名】Hedge Prinsepia Nut

【別名】蕤核、蕤子、白挼仁、棫仁、美仁子、單花扁核木、蕤李子、山桃、小馬茹子、蕤核仁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單花扁核木的核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nsepia uniflora Batal.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果實成熟時採摘, 除去果肉,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單花扁核木 灌木,

高達1-2m。 莖多分枝, 樹皮紅褐色或棕褐色, 幼枝灰綠色或灰褐色, 具較細短刺或葉腋有短刺。 單葉互生, 在短枝上呈簇生狀, 具短柄;葉片狹長橢圓形至條狀披針形, 長2-5.5cm, 寬6-8mm, 先端鈍, 基部楔形, 邊緣有細鋸齒或近基部全緣。 花兩性;單生或3朵簇生;萼筒杯狀, 5裂;花瓣5, 白色;雄蕊10, 2輪, 花絲很短, 花藥黃色;子房上位, 花柱側生, 柱頭頭狀。 核果球形, 熟時紫黑色, 直徑8-12mm, 被蠟質白粉, 萼片宿存;核扁卵形, 有網狀花紋。 花期4-5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1100m的山坡、河谷等處的稀疏灌叢中或乾旱沙丘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核呈扁心臟形或扁卵形, 兩側略不對稱, 長7-10mm, 寬6-8mm厚3-5mm。 表面淺棕色至暗棕色,

有深色的網狀溝紋, 常有棕褐色果肉殘留。 質堅硬, 敲開果核後, 可見種子為扁平的類圓形或心臟形, 長6-7mm, 寬約5mm, 厚約2mm, 種皮紅棕色, 膜質, 兩面有深色縱脈紋3-5條, 尖端側有淡色短種臍, 圓端有合點, 兩者之間有深色種脊;子葉白色肥厚, 油質, 氣無, 味微苦。

以淺棕色、顆粒飽滿肥厚、表面紋理清楚者為佳。

顯微鑒別 內果皮橫切面:由多層排列緊密的石細胞組成, 石細胞多為長圓形, 長條形, 少數類圓形, 直徑14-130μm, 壁極厚, 孔溝明顯, 中部常成環狀斷裂, 偶有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種皮橫切面:種皮外表皮為3-4列棕色細胞, 有時可見壁孔, 其下為數列頹廢的薄壁細胞, 種皮的內表皮為1列無色大型薄壁細胞, 外胚乳頹廢, 內胚乳1列, 含油滴。

【化學成份】種子含水分10.36%,

灰分1.72%, 蛋白質3.53%, 脂肪7.57%, 纖維56.91%。 種仁含油脂36%。 幼枝含氰(cyanogen)。

【鑒別】(1)取粉末0.5g, 置帶塞試管中, 加5%硫酸溶液3ml, 充分混合, 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 塞緊, 將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 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 (檢查氰甙類)(2)薄層色譜 取樣品0.5g, 加等量碳酸鈣(CaCO/3)共研碎, 放入具塞三角瓶內, 加石油醚(60-90℃)4ml浸泡過夜後, 吸去石油醚, 吹幹, 再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 用乙醇浸液點樣, 以苦杏仁甙作對照, 吸取上述二溶液分別點樣于矽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乾, 以碘蒸氣熏後, 供試液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 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炮製】揀去雜質, 洗淨, 曬乾, 用時搗碎, 或敲去內果皮取種仁用。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肝;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熱;養肝明目;安神。 主目赤腫痛;昏暗羞明;眥爛多淚;夜寐不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 外用:適量, 去油研膏點眼;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