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淡 飲食不拘
泰和縣冠朝鎮宏岡村委會村前村民小組一位名叫葉幼妹的老人,出生于1907年。 如今雖年逾百歲,但她仍體態豐腴,目光有神,聲音洪亮,生活能自理,是位健康而長壽的老人。
葉幼妹,祖籍廣東省陸豐縣。 她於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跟隨丈夫張謙福背井離鄉,用扁擔挑著年幼的3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5歲)和簡單家什,踏上艱難的逃難之路。 他們來到了地廣人稀的泰和縣冠朝鎮宏岡村定居。 初到泰和,人地兩生,一切從零開始。
他們用毛竹做支架,蓋上稻草,四周釘上竹片,糊上泥巴,就成了新家,人稱“廣東棚”。 他們在山腳下開荒造田,一鋤一鋤地挖,一鍬一鍬地翻,種菜種糧,解決吃飯問題。
解放後,葉幼妹一家和當地貧苦農民一樣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土地、耕牛和農具,小孩也能上學讀書了。 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家生活與當年已是兩重天,如今已建起了3幢磚混結構的小洋房。 葉幼妹的子女早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她膝下現在有30餘人,四世同堂。
葉幼妹一生勤奮勞作,幾十年來不分春夏秋冬,幾乎天天出滿勤,一直到70歲後才離開田地轉向家務勞動,沒一天閑著過。 隨著年歲的增加,她的牙齒大部分脫落,吃的食物要軟要爛。
葉幼妹長期勞作,過著苦難的日子,磨礪了她求生存的意志,也使她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 她從未生過大病,更未住過院,也從未吃過保健品。 她注重的是勞動、食補,所以她在養生保健方面也有獨特之處。 她愛吃肉,肥肉、精肉都喜歡吃。
肥肉紅燒,精肉剁爛做肉餅清蒸,一次可吃半斤多。 她的三兒子張建歡說:“我們擔心她吃多了肉對身體不好,所以每星期只給她準備一次肉,每次半斤左右。 ”
她食欲也比較好。 最近二三十年來由於不再下地勞動了,她不敢多吃,每餐只吃七八分飽。
她喜喝擂茶。 擂茶是以爆米花、炒花生、炒芝麻、茶葉混合在一起擂碎而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飲品。 擂茶加上適量白糖用開水沖泡,既香又甜,美味可口。
葉幼妹進入老年後,經常喝這種茶。 喝這種茶或許有利於健康長壽也未可知,但葉幼妹的飲食習慣與她長期的生活實踐證明,似可延年益壽。 由此看來,講究養生,追求長壽,不一定拘泥於某種模式,順其自然便可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