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發燒分為哪幾種類型

發燒應當是大家在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生病了, 當我們受涼或是免疫力下降時, 就非常容易出現人體體溫上升的狀況。 那麼發熱一般有幾類種類呢?你都了解嗎?

(1)稽留熱

稽留熱人體體溫常常在39℃以上, 白天黑夜間人體體溫變化范疇較小, 一般早上人體體溫較中午低, 但24鐘頭內變化不超出1℃, 這類熱型可持續數日或幾個星期, 降燒可漸退或驟退。 臨床醫學多見于大葉性肺炎、腸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亞急性發熱病的極期。

(2)弛張熱

弛張熱人體體溫高矮不一, 白天黑夜中間人體體溫波動范疇很大, 發燒時人體體溫可在39℃以上, 24鐘頭內體溫度差達2.0℃或大量, 但最低溫仍在人體正常體溫以上。 臨床醫學多見于敗血癥、比較嚴重肺結核、膿毒血癥、肝膿腫、支氣管肺炎、急性細菌感染心內膜炎、風濕熱、腸傷寒、惡變組織體細胞病等。

(3)間歇熱

間歇熱人體體溫可忽然達到39℃以上, 先有畏寒或寒顫, 經幾小時后人體體溫恢復過來, 大量出汗, 之后間歇性數鐘頭或1~2日人體體溫又忽然上升, 反復發病, 這般高燒與無熱更替出現, 稱之為間歇熱。 臨床醫學多見于登革熱病, 如間日瘧或三日瘧、化膿性局灶區感染、腎盂腎炎等。

(4)消耗熱

消耗熱人體體溫波動范疇比弛張熱為明顯, 24鐘頭內體溫度差在3℃~5℃中間。 臨床醫學多見于敗血癥、危重活動性肺結核病等。

(5)回歸熱(再發熱)

回歸熱就是指人體體溫忽然上升達到39℃以上, 持續數天后降到一切正常, 歷經多個時間又再次發熱,

持續數天之后, 又降低至一切正常, 即高燒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 規律性相互之間更替出現, 也稱再發熱。 臨床醫學多見于鼠咬熱, 或在一些發熱病癥的基本上又合拼別的發熱病。

(6)波狀熱

人體體溫在數日內慢慢升高至高峰期, 隨后又慢慢降低至發燙或常溫下, 沒多久再發, 人體體溫曲線圖呈跳躍式波動, 稱之為波狀熱。 臨床醫學多見于布氏桿菌病、惡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時間熱等。

(7)不規律熱

發熱無一定的規律性, 持續時間都不一定, 稱之為不規律熱。 臨床醫學多見于流感、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急性細菌感染心內膜炎、風濕熱、惡變登革熱病、肺結核;也可在病癥全過程中有二種或二種以上的發熱病癥合拼存有時,

如大葉性肺炎造成膿胸及敗血癥等病發癥時, 熱型可由稽留熱變成弛張熱。 此外, 發熱患者應用一些藥品, 如退熱止疼藥、腎上腺激素類藥物造成降燒, 可讓原先的熱型變成不規律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