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食性本草》。
1.陶弘景:陳廩米, 此今久入倉陳亦者, 湯中多用之, 人以作醋酒, 勝於新粳米。
2.《本草衍義》:陳廩米, 今《經》與諸家注說皆不言是粳米, 為複是粟米, 然粳、粟二米, 陳者性皆冷, 頻食之, 令人自利, 與《經》所說稍戾, 煎煮亦無膏膩, 入藥者, 今多用新粟米。
【拼音名】Chén Shēnɡ Mǐ
【英文名】store rice for a long time, old rice
【別名】陳稟米、陳米、火米、老米、紅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經加工儲存年久的粳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yza sativa L.
【原形態】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 稈直立, 叢生, 高約1m左右。 葉鞘無毛, 下部者長於節間;葉舌膜質而較硬, 披針形, 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資源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性味】甘;淡;平
【歸經】胃;大腸;脾經
【功能主治】調中和胃;滲濕止瀉;除煩。 主脾胃虛弱;食少;泄瀉反胃;噤口痢;煩渴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 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拾遺》:和馬肉食品店之發痼疾。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陳倉米煮汁不渾, 初時氣味俱盡, 故沖淡可以養胃, 古人多以煮汁煎藥, 亦取其調腸胃, 利小便, 去濕熱之功也。 《千金方》治洞注下利, 炒此米研末飲服者, 亦取此義。 《日華子》謂其澀腸胃, 寇氏謂其冷利, 皆非中論。
2.《本草述》:五穀為養, 而更取其陳者, 謂其氣味俱盡, 還歸於淡。 淡乃五味之主, 可以養胃氣, 且淡能滲濕, 即化滯熱, 是又可以裕脾陰。 故方書中療滯下噤口有倉稟湯, 因胃氣虛而熱乘之, 故用參、苓, 乃以羌、獨、柴胡升達其胃氣, 並散其毒氣, 必入陳米養脾陰, 使不為熱毒所並。 又吐利後大渴不止, 獨以陳倉米湯療之。 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陰氣大有裨也。
3.《本草求真》:陳倉米, 即米多年陳積於倉而未用者也。 凡米存積未久, 則性仍舊未革, 煮汁則膠粘不爽, 食亦壅滯不消, 至於熱病將愈, 胃氣未複, 猶忌食物戀膈, 熱與食鬱, 而煩以生, 必得沖淡甘平, 以為調劑, 則胃乃適。 陳米津液既枯, 氣味亦變, 服此正能養胃, 除熱去煩, 是以古人載此, 既有煮汁養胃之功, 複有祛濕除煩之力。 一切惡瘡, 百藥不效者, 用此作飯成團, 火煆存性, 麻油、膩粉調敷, 可知沖淡和平, 力雖稍遜, 而功則大, 未可忽也。
4.《名醫別錄》:主下氣, 除煩渴, 調胃, 止泄。
5.《食療本草》:炊作幹飯食之, 止痢, 補中益氣, 堅筋骨, 通血脈,
6.《日華子本草》:補五臟, 澀腸胃。
7.《本草綱目》:調腸胃, 利小便, 止渴除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