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鼻塞艾灸哪個部位

鼻塞的原因有很多,大概包含:急、慢性鼻炎,急、慢鼻竇炎,鼻息肉,鼻孔、鼻息肉腫塊等。 伴隨著寒潮的侵蝕, 很多人都非常容易出現感冒鼻塞等病癥, 感冒后能夠 應用艾炙來醫治。 那麼, 鼻塞艾炙哪一個位置?下邊對于這一問題來開展簡易的掌握和了解, 期待以下幾點對大伙兒有一定的協助!

發燒感冒可艾炙頸后大椎穴。 大椎穴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 主一身之氣血, 用艾炙柔和灸頸后大椎穴20分鐘, 配穴可挑選風門穴, 艾炙3到5分鐘。 大椎穴選穴:當低下頭時, 頸部后才最突顯的, 上下旋轉時, 隨頭挑選的橫突骨便是第七頸椎, 其正下方的凹處便是大椎穴。 艾灸大椎穴能合理提升機體免疫能力, 預防感冒, 主冶發熱、感冒的癥狀。 風門穴選穴:在大椎穴向下數2個脊柱處, 橫突旁開1.5寸。 風門穴是寒邪出入的門戶網, 艾炙這一穴道, 能夠 散風祛寒, 醫治風寒感冒。

發燒感冒可艾炙內關穴。 內關穴即我們別名的手掌, 發燒感冒的情況下艾炙內關穴可以合理緩解鼻塞流鼻涕的病癥。 艾炙的情況下要留意, 如果是左側鼻塞則艾炙左手內關穴, 如果是右側鼻塞, 則艾炙右手, 每一次艾炙五分鐘就可以。

發燒感冒可艾炙風池穴。

人耳背骨突外緣, 向后摸的情況下能夠 觸到一個凹痕, 這一位置就是風池穴, 上下各有一個, 這一穴道是身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關鍵俞穴, 艾炙此穴道, 能夠 補虛祛寒, 治感冒造成的頭痛, 頸部酸痛等病癥。

發燒感冒可艾炙風府穴。 沿著后腦殼往下觸到凹處, 這一位置便是風府穴, 這一穴道是身體督脈上的關鍵穴位, 發燒感冒的情況下艾炙這一穴道, 能夠 補虛祛寒, 減輕發燒感冒造成的頭痛眩暈, 頸項強直等癥。

不一樣感冒的癥狀的艾灸部位

一、風寒感冒

1、選百會穴, 大椎穴, 風門穴和肺俞穴柔和艾炙, 灸至部分皮膚出現濕熱發紅狀況, 能夠 減輕畏寒病癥, 每日艾炙一到2次。 2、選大椎穴, 合谷穴, 肺俞穴, 列缺穴柔和艾炙, 每穴灸15分鐘, 灸至皮膚濕熱發紅, 畏寒病癥減輕。

二、風熱感冒

1、選大椎穴, 曲池, 尺澤, 內關穴用艾灸貼雀啄灸, 每一個穴道灸10到15分鐘, 每日一到2次, 病癥消退后再艾炙一到2次就可以終止。 2、選太陽穴位置, 印堂穴, 曲池穴, 內關穴, 用艾灸貼雀啄灸, 每一個穴道灸10到15分鐘,

每天一次, 病癥消退后再艾炙一到2次就可以終止。

三、暑濕感冒

1、選肺俞穴, 至陽, 陰陵泉, 足三里穴柔和灸, 每一個穴道灸15分鐘, 以部分出現濕熱紅暈為宜, 每天一次, 灸至降燒, 頭昏, 頭痛, 胸悶氣短等癥消退后, 加灸1到2次就可以。 2、選肺俞穴, 心俞, 膈俞, 天突, 膻中, 神厥等穴道, 用艾柱隔姜灸, 將要姜片切割成2mm厚的生姜片, 在姜片扎穿出小圓孔, 上至艾柱, 待艾柱要燃燼, 皮膚有燒灼感時清除, 每一個穴道五至七柱, 每日一到2次, 發燒感冒治愈后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