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翁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Shuǐ Wēnɡ Pí
【英文名】Bark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
【別名】水翁樹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 Merr. Et Perry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剝取樹皮, 曬乾。
【原形態】水翁, 喬木, 高達15m。 小枝近圓柱形或四角形, 禿淨。 葉對生, 闊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 長8-20cm, 先端漸尖, 基部鈍或漸狹, 近革質, 禿淨, 幹時下面常有黑色斑點, 側脈8-12對;葉柄長1-1.5cm。 花小, 綠白色, 近無柄, 為廣歧的聚傘花序;萼鐘形, 長約3mm, 近截頭狀, 萼肢延伸成帽狀;花瓣5, 合生成帽狀, 頂尖, 有腺點;雄蕊多數, 離生;子房2室, 花柱線形。 核果狀漿果, 球形, 寬約7mm, 熟時紫黑色。
【性狀】乾燥樹皮厚約1cm, 外被栓皮, 除去栓皮, 表面黃白色, 皮部棕紅色, 纖維性, 其間密佈白色粉塵狀物。 易縱向撕裂成條, 彈之即有粉塵飛出。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主腳氣濕爛;濕疹;疥癬;腎囊癰;燒燙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敷;煎湯熏洗;或煎汁塗。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洗zi癩, 殺蟲。
2.《本草求原》:殺蟲, 洗癬癩, 爛腳, 浸疳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