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吃祛濕中藥拉肚子排濕

許多人在吃完去濕氣的中藥後, 經常會出現拉肚子的現象, 這種症狀屬於牌的身份疾病, 一般都是由於患者在吃完去試中藥後, 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 所以需要把宿便以及腸道中的濕氣排泄出來, 自然會有拉肚子的症狀, 不太嚴重的可以不用調理, 但是比較嚴重的除了多補充水分以外, 還應該去治療。

1、健脾祛濕的中藥有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 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 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 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 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2、健脾祛濕的中藥有白術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而白術專走脾,胃經,其性溫,味甘,苦,生白術可燥濕,利水,炒白術偏心較弱,適用於補脾益氣。

對脾胃功能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脹,大便不成形,四肢乏力等症有顯著功效;此外白術還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善治腎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水腫,妊娠水腫等症。

3、健脾祛濕的中藥有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 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 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4、健脾祛濕的中藥有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生用清熱利濕,麩炒健脾止瀉,性寒不傷胃,補脾不滋膩,滲濕不峻利,藥力緩和,適宜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及脾虛泄瀉等症用。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有哪些

平胃丸

平胃丸是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 另取大棗、生薑煎汁,以汁泛丸,乾燥所得的黃褐色的水丸。

其氣微香,味淡。 具有燥濕健脾,寬胸消脹的功效。

成份:蒼術(炒)、厚樸(制)、陳皮、炙甘草,大棗、生薑

適應症:燥濕健脾,寬胸消脹。 用於脾胃濕盛,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噯氣。

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

用於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就明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