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駕同樣傷不起吃藥駕車需謹慎
夏, 藿香正氣水是常用藥品, 如果您喝了後被查出酒駕, 不要覺得冤, 因為藥品說明書中有“輔料為乾薑汁、藥用乙醇(酒精)”字樣。 在注意事項一欄中也有明確提醒:“本品含乙醇(酒精)40%至50%, 服藥後不得駕駛機、車、船, 不得從事高空作業、機械作業及操作精密儀器。 ”現在, 我國已將“酒駕”入刑定罪, 其實——
藥物都具有確定的劑量和用藥物件, 從藥理學角度看, 某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強度超過了酒精, 一些中藥乃至保健品, 也可能影響到駕駛安全。 因此, 大家一定要按醫囑和藥品說明書安全合理地使用藥品,
感冒類藥物
可引起嗜睡、困倦
在抗過敏藥物中, 抗組胺藥大多具有鎮靜、抗毒覃堿樣膽鹼作用。 其中, 比較常用的傳統抗組胺藥物撲爾敏、苯海拉明、異丙嗪(非那根)、克敏嗪、賽庚啶, 因能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 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 鎮靜作用是該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 表現為嗜睡、困倦、視力模糊、頭痛等。
因可減輕感冒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抗感冒複方製劑中常加入抗過敏藥, 如重感靈、新康泰克和感冒通都含有撲爾敏成分。 另外, 中樞性鎮咳藥可待因和福爾可定具有鎮靜與鎮痛作用, 苯丙呱啉(咳快好)有致疲勞倦睡作用, 可能影響到思維與操作的敏捷性, 服藥期間, 司機應慎駕或不駕車輛。
停用催眠、抗焦慮藥
短時間內仍可殘留睡意
鎮靜催眠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廣泛的抑制作用, 小劑量即可產生困倦、嗜睡和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中等劑量的鎮靜催眠藥可產生近似于生理性的睡眠狀態。
傳統的鎮靜催眠藥物有安定、氯硝安定、佳靜安定等苯二氮-藥物, 該類藥物也常用於抗焦慮藥。 其它類型的傳統鎮靜催眠藥有巴比妥類和水合氯醛等。 苯巴比妥偶爾用於頑固性失眠, 但醒後往往有疲倦和嗜睡等後遺效應, 並且可持續多日, 停藥後短時間內也不宜駕車。
佐匹克隆、唑吡坦等新一代的催眠藥不良反應減少, 除具有催眠、鎮靜作用外, 還具有抗焦慮作用, 使用日益多見, 但在服藥期間仍然需要避免駕車與操作機器;紮來普隆能夠縮短睡眠時間,
新型抗抑鬱藥
也有頭暈、疲勞等副作用
目前, 抗抑鬱藥的使用呈快速增加之勢。 該類藥物大多數通過影響中樞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發揮作用, 容易出現困倦、疲勞、頭痛等不良反應症狀, 不同結構類型的藥物又有各自的不良反應特點。 如三環類中的丙咪嗪可出現口幹、心動過速、出汗、視力模糊、眩暈和震顫等症狀;新型抗抑鬱藥舍曲林的不良反應明顯低於三環類藥物, 發生率為20%-30%, 偶見噁心、嘔吐、口幹、頭暈、震顫、疲勞和激動等症狀,
抗驚厥、抗癲癇藥卡馬西平也常用於抗神經性疼痛及其它多種疾病的治療。 該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暈、嗜睡、疲勞和共濟失調, 以及複視與視力模糊症狀, 會危及駕駛安全。
吃人參、西洋參
會讓人煩躁不安、頭痛
精神興奮藥能夠消除睡意, 減少疲勞感, 增強思維和行為的敏捷性, 但也可引起情緒急躁、易激惹, 有時反而會出現抑鬱和情緒萎靡。
臨床使用的匹莫林、呱甲酯和苯丙胺是分別用於腦功能失調、發作性睡病、兒童多動綜合征和中樞神經抑制藥中毒等症的精神興奮藥。 該類藥物還可引起失眠、厭食、體重降低等問題。 所以, 駕車者絕不可有意使用精神興奮藥提神。
中藥成分麻黃堿具有中樞興奮作用,
服降壓藥初期
易出現昏迷等不良反應
國外早就注意到, 降壓藥物如普萘洛爾(心得安)引起的乏力、嗜睡、低血壓、心動過緩和暈厥症狀, 利血平引起的乏力、嗜睡、心率減慢和抑鬱傾向, 硝苯地平的頭痛、眩暈、心悸和低血壓反應, 都可影響到駕駛安全。
但此一時非彼一時, 上述傳統降壓藥物已不再使用或改進了劑型, 如用硝苯地平控釋片取代普通的硝苯地平片、降低複方降壓製劑中的利血平含量等措施,
這些新型降壓藥物實現了24小時持續平穩降壓, 結合小劑量多組分聯合用藥的策略, 提高了降壓達標的水準, 顯著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誠然, 在這些藥物的說明書中, 仍然羅列了諸如頭痛、眩暈、嗜睡、疲勞、乏力、心悸和血壓降低等不良反應的內容, 但其安全性與有效性水準有了革命性的變化, 高血壓人群合理使用新型降壓藥物有利於駕駛安全。
在服用降壓藥物的初期, 機體處於適應調節階段, 較易出現不良反應症狀, 應慎重駕車。 在使用一些藥物如呱唑嗪、特拉唑嗪初期,尤其要注意防範可能出現的體位性低血壓症狀。體位性低血壓可致昏迷,嚴重威脅駕車安全。
降糖藥引低血糖
導致心悸、頭暈、多汗
糖尿病患者在駕駛車輛過程中,要謹防出現藥物性低血糖反應,以免引起心悸、頭暈、多汗、虛脫症狀。
各類降糖藥物都具有引起低血糖反應的潛力,但以胰島素和磺醯脲類多見,應注意合理使用降糖藥。低血糖反應也是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其它氟喹喏酮藥物主要的不良反應類型,在饑餓狀態下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
國外有研究發現,嚴格控制血糖水準引起的駕駛意外與血糖水準相對較高相比有增加的趨勢。提示駕駛人員使用降糖藥物要注意得到臨床醫生的指導,宜採用降糖作用平穩、不易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品種。
保健品雖非藥
也會引發“藥駕”
腦白金是一種廣告知曉度高的保健品,主要成分褪黑素對神經中樞有抑制作用。儘管產品說明提醒正在駕車和機械操作者不宜服用該品,但人們容易對提示不以為然,因為保健品不是藥物。
中藥天麻也常作為保健品使用,其含有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天麻素,該成分具有顯著的鎮靜催眠作用,駕駛人員應避免大量食用天麻和慎用天麻素製劑。
消渴丸中含有西藥成分格列本脲(優降糖),雖然劑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強,仍然具有誘發低血糖反應的潛力。如果不瞭解消渴丸的藥物組成,又服用了其它的磺醯脲類藥物,更容易誘發低血糖症狀,駕駛人員應慎用消渴丸。
可能影響到駕駛安全的藥物還有很多,像平喘藥、心腦疾病治療藥、抗精神病藥等。
我國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醉駕入刑”,司機都知道“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現在,希望有更多的司機樹立起合理用藥、規避交通意外的理念。
延伸閱讀
交通意外二成與藥物有關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和藥劑科專家臨床經驗,有7大類藥物會對駕駛產生影響,它們分別是:抗組胺藥物、抗抑鬱藥物、鎮靜催眠藥、解熱鎮痛藥、抗高血壓藥、抗心絞痛類藥、降糖藥。
奧地利科學家柯·瓦格涅爾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後查明,其中16%是因駕駛員服了某種藥物所引起的;美國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約30%的“受影響下駕駛”案件由於服用藥物不當造成。蘇州大學醫學院等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曾引述了國外一項調查:該調查曾在18882個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駕駛人員死後4小時內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進行乙醇(酒精)和其他43種藥物篩查,結果乙醇陽性率達到51.5%,而其他藥物的陽性率也接近18%。波蘭的研究發現,2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司機服用了一些日常藥物造成嗜睡引起的,而肇事司機對此卻全然不知。由此可見,與藥物有關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不容小覷。
西方發達國家較早普及了家用汽車,對藥物影響駕駛安全的問題早有研究,值得借鑒。據介紹,在美國,酒後駕駛的法律同樣適用於藥後駕駛。如果員警懷疑你是在藥物影響下駕駛,就會要求做血液和尿液測試,拒絕測試者,駕照會被暫時吊銷。2010年,美國有37個州通過了禁止藥後駕駛的法律。鑒於此,多數人在服藥前會主動向醫生或藥劑師諮詢並仔細閱讀藥品的警告標籤,以確定是否可以在服藥之後駕駛。法國還根據藥品對司機駕駛能力影響的程度,將其分為4個等級,並要求藥廠在藥盒上以不同顏色標識,警示藥物對駕駛能力的影響。
在使用一些藥物如呱唑嗪、特拉唑嗪初期,尤其要注意防範可能出現的體位性低血壓症狀。體位性低血壓可致昏迷,嚴重威脅駕車安全。降糖藥引低血糖
導致心悸、頭暈、多汗
糖尿病患者在駕駛車輛過程中,要謹防出現藥物性低血糖反應,以免引起心悸、頭暈、多汗、虛脫症狀。
各類降糖藥物都具有引起低血糖反應的潛力,但以胰島素和磺醯脲類多見,應注意合理使用降糖藥。低血糖反應也是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其它氟喹喏酮藥物主要的不良反應類型,在饑餓狀態下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
國外有研究發現,嚴格控制血糖水準引起的駕駛意外與血糖水準相對較高相比有增加的趨勢。提示駕駛人員使用降糖藥物要注意得到臨床醫生的指導,宜採用降糖作用平穩、不易出現低血糖反應的品種。
保健品雖非藥
也會引發“藥駕”
腦白金是一種廣告知曉度高的保健品,主要成分褪黑素對神經中樞有抑制作用。儘管產品說明提醒正在駕車和機械操作者不宜服用該品,但人們容易對提示不以為然,因為保健品不是藥物。
中藥天麻也常作為保健品使用,其含有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天麻素,該成分具有顯著的鎮靜催眠作用,駕駛人員應避免大量食用天麻和慎用天麻素製劑。
消渴丸中含有西藥成分格列本脲(優降糖),雖然劑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強,仍然具有誘發低血糖反應的潛力。如果不瞭解消渴丸的藥物組成,又服用了其它的磺醯脲類藥物,更容易誘發低血糖症狀,駕駛人員應慎用消渴丸。
可能影響到駕駛安全的藥物還有很多,像平喘藥、心腦疾病治療藥、抗精神病藥等。
我國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醉駕入刑”,司機都知道“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現在,希望有更多的司機樹立起合理用藥、規避交通意外的理念。
延伸閱讀
交通意外二成與藥物有關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和藥劑科專家臨床經驗,有7大類藥物會對駕駛產生影響,它們分別是:抗組胺藥物、抗抑鬱藥物、鎮靜催眠藥、解熱鎮痛藥、抗高血壓藥、抗心絞痛類藥、降糖藥。
奧地利科學家柯·瓦格涅爾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後查明,其中16%是因駕駛員服了某種藥物所引起的;美國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約30%的“受影響下駕駛”案件由於服用藥物不當造成。蘇州大學醫學院等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曾引述了國外一項調查:該調查曾在18882個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駕駛人員死後4小時內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進行乙醇(酒精)和其他43種藥物篩查,結果乙醇陽性率達到51.5%,而其他藥物的陽性率也接近18%。波蘭的研究發現,2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司機服用了一些日常藥物造成嗜睡引起的,而肇事司機對此卻全然不知。由此可見,與藥物有關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不容小覷。
西方發達國家較早普及了家用汽車,對藥物影響駕駛安全的問題早有研究,值得借鑒。據介紹,在美國,酒後駕駛的法律同樣適用於藥後駕駛。如果員警懷疑你是在藥物影響下駕駛,就會要求做血液和尿液測試,拒絕測試者,駕照會被暫時吊銷。2010年,美國有37個州通過了禁止藥後駕駛的法律。鑒於此,多數人在服藥前會主動向醫生或藥劑師諮詢並仔細閱讀藥品的警告標籤,以確定是否可以在服藥之後駕駛。法國還根據藥品對司機駕駛能力影響的程度,將其分為4個等級,並要求藥廠在藥盒上以不同顏色標識,警示藥物對駕駛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