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疼痛要警惕的五大誤區
長期以來, 由於對肩關節損傷的認識誤區, 人們習慣把很多和肩部有關的疾病, 歸類為“肩周炎”, 殊不知很多情況下, “肩袖撕裂”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以及錯誤的診斷, 很多患者在治療道路上越行越遠。
肩關節是上肢與軀幹的連接部位, 是上肢功能活動的基礎。 作為人體中最靈活的運動部位, 肩部活動的範圍最廣泛, 可使手能觸摸到人體自身的任何部位。 正是由於它的靈活性和重要性, 受損傷的病症也具有多樣性, 如肩周炎、肩袖撕裂、魚唇損傷等。
雖然肩部患者大多數為中老年患者, 但是其中的肩袖撕裂、魚唇損傷, 也有年輕化轉移的趨勢, 主要由於職業習慣、運動、保護不當等原因使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 許多人對肩關節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 把肩部疼痛籠統地歸類為“肩周炎”, 從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以為可以不治自愈或採取錯誤的治療方式,
肩關節損傷一定要儘早作出明確診斷。 有些肩關節損傷本來屬於“肩袖撕裂”, 卻被診斷為肩周炎, 並進行理療、局封注射等方法;還有很多人並不把肩痛當一回事, 仍然進行不適當的運動, 或手拎重物、或猛烈牽拉上肢, 以為活動活動就會好了。 這些錯誤的認識, 都會導致肩袖撕裂越來越大, 嚴重影響功能和日常生活。
治療肩袖撕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 肩關節鏡的治療技術, 從科技上提高了手術的精准度, 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減小了創傷, 還大大提高了預後恢復的效果。 同時, 配合術後的鍛煉, 患者的恢復效果也十分顯著。
對於冬季肩部的保健, 如何避免“肩袖撕裂”的情況,
肩關節損傷的預防
肩關節損傷是鍛煉中常見的運動損傷。 準備活動不充分, 動作不準確, 動作幅度過大, 鍛練過度, 用力過猛等等都容易導致肩部軟組織損傷。
預防的方法:
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全身活動5-6分鐘, 如跑步, 徒手操, 有針對性的專門練習:做幾節活動上體和上肢的啞鈴操(如擴胸、側平舉、肩關節繞環等), 或用輕器械做2—3組臥推、臂彎舉等練習, 使肌肉、韌帶等組織達到一定的“熱度”, 使關節的運轉靈活起來。
有人把伸展活動當作準備活動, 這樣不行。 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加熱”身體, 應與其他活動並用, 或在準備活動後採用, 才能達到目的。
不要鍛練過度。
正確認識肩關節疾病
肩袖損傷發病率排名首位的肩袖損傷占肩關節疾病的30%-40%。 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肩關節退行性病變, 其發生與年齡成正相關。 典型症狀是頸肩部夜間疼痛, 上舉手臂疼痛;有時不敢向疼痛的一側睡, 甚至被痛醒;肩關節可在外展、上舉或後伸時無力, 有時連生活自理也存在困難。
肩峰撞擊症肩峰撞擊症是肩峰和肩峰下滑囊組織在肩關節外展、上舉過程中與肩袖組織發生撞擊和擠壓, 造成肩關節疼痛和上舉功能障礙。 一般而言,
肩關節不穩肩關節疾病中發病率第三的是肩關節不穩。 由於外傷或關節結構退變, 以及肩關節本身活動度大, 穩定性相對較差, 肩關節易發生脫位或半脫位。 若不及時治療, 會發生骨頭缺損, 關節表面破壞, 給後期治療帶來困難, 有的甚至會變得非常棘手。
除此之外, 肩關節疾病還存在許多病種, 如肩鎖關節炎、肱二頭肌腱炎和鈣化性崗上肌肌腱炎等。
針對不同的疾病要採取相應的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休息;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皮質類固醇關節內注射;超聲波協同藥物治療的效果, 且有熱效應,具有輔助療效;肩關節功能鍛煉。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肩袖損傷可採用肩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或者聯合肩關節鏡和小切口的微創手術治療;嚴重的肩袖損傷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重建或者肩關節人工關節置換。
誤區一:姑息遷就
有統計發現在曾有過急性肩痛的被訪者中,有超過30%的患者得過且過,當疼痛發作時選擇“自己搽藥膏或跌打酒”,並沒有尋求正規專業的醫療服務,治標不治本。結果,慢性肩痛因此而起。
誤區二:肩痛只用止痛藥或敷膏藥
疼痛發作時,隨便吃點止痛藥,或者用膏藥哪兒疼貼哪兒。殊不知,止痛藥或膏藥只能起到局部暫時緩解或控制疼痛的作用,只會掩蓋症狀。但引起疼痛的根源仍然未得到適當處理,導致原有疾病逐漸發展並加重。
誤區三:初見效果,馬上停止物理康復治療及藥物
其實這時,病灶處的炎症或損傷只是恢復了部分,停止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會馬上或者短期再反復發作,前功盡棄。
誤區四:按摩代替治療
肩痛時,我們習慣借助按摩來舒緩疼痛。確實,按摩能起到緩解作用,但不能除根治本,而且肩部不能隨便按摩,不恰當的手法只會弄巧成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損傷發生。
誤區五:肩痛只是小毛病,犯不著動手術
雖然很多肩關節疾病可以通過各種保守治療或康復訓練來治癒或緩解,但仍有部分肩部疼痛必須通過手術才能達到更好的處理。目前多數的肩部手術大多採用關節鏡手術治療,比傳統開放手術,有創傷少、恢復快、併發症少、外部美觀等優點。
且有熱效應,具有輔助療效;肩關節功能鍛煉。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肩袖損傷可採用肩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或者聯合肩關節鏡和小切口的微創手術治療;嚴重的肩袖損傷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重建或者肩關節人工關節置換。
誤區一:姑息遷就
有統計發現在曾有過急性肩痛的被訪者中,有超過30%的患者得過且過,當疼痛發作時選擇“自己搽藥膏或跌打酒”,並沒有尋求正規專業的醫療服務,治標不治本。結果,慢性肩痛因此而起。
誤區二:肩痛只用止痛藥或敷膏藥
疼痛發作時,隨便吃點止痛藥,或者用膏藥哪兒疼貼哪兒。殊不知,止痛藥或膏藥只能起到局部暫時緩解或控制疼痛的作用,只會掩蓋症狀。但引起疼痛的根源仍然未得到適當處理,導致原有疾病逐漸發展並加重。
誤區三:初見效果,馬上停止物理康復治療及藥物
其實這時,病灶處的炎症或損傷只是恢復了部分,停止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會馬上或者短期再反復發作,前功盡棄。
誤區四:按摩代替治療
肩痛時,我們習慣借助按摩來舒緩疼痛。確實,按摩能起到緩解作用,但不能除根治本,而且肩部不能隨便按摩,不恰當的手法只會弄巧成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損傷發生。
誤區五:肩痛只是小毛病,犯不著動手術
雖然很多肩關節疾病可以通過各種保守治療或康復訓練來治癒或緩解,但仍有部分肩部疼痛必須通過手術才能達到更好的處理。目前多數的肩部手術大多採用關節鏡手術治療,比傳統開放手術,有創傷少、恢復快、併發症少、外部美觀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