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黑錫丹的功效與作用

說起中藥方劑, 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麼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黑錫丹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處方】 沉香(鎊)、附子(炮.去皮.臍)、葫蘆巴(酒浸.炒)、陽起石(研細水飛)、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紙(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鈴子(蒸.去皮.核)木香, 各一兩;肉桂(去皮)只須半兩, 黑錫(去滓稱)、硫黃(透明者結砂子), 各二兩。

【來源】 丹陽慈濟大師受神仙桑君方。

【炮製】 上用黑盞, 或新鐵銚內, 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 地上出火毒, 研令極細, 餘藥並杵羅為細末, 都一處和勻入研, 自朝至暮, 以黑光色為度, 酒糊圓如梧桐子大。

陰乾, 入布袋內, 擦令光瑩。

【功能主治】 治脾元久冷, 上實下虛, 胸中痰飲, 或上攻頭目徹痛, 目瞪昏眩, 及奔豚氣上沖, 胸腹連兩脅, 膨脹刺痛不可忍, 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 飲食不進, 面黃羸瘦, 肢體浮腫, 五種水氣, 腳氣上攻;及牙齦腫痛, 滿口生瘡, 齒欲落者, 兼治脾寒心痛, 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 痰潮上膈, 言語艱澀, 神昏氣亂, 喉中痰響, 狀似癱瘓, 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 宜用此藥百粒, 煎姜、棗湯灌之, 壓下風涎, 即時蘇省, 風涎自利。 或觸冒寒邪, 霍亂吐瀉, 手足逆冷, 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法, 腳膝酸軟, 行步乏力, 臍腹虛鳴, 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 白帶自下, 歲久無子, 血氣攻注頭面四肢, 並宜服之。 兼療膈胃煩壅, 痰飲虛喘,

百藥不愈者。

【用法用量】 每服三、四十粒, 空心姜鹽湯或棗湯下, 婦人艾醋湯下。

【備註】 歌曰:陰損陽衰實可傷, 縱調榮衛亦難將。 氣羸血運痰生者, 試聽桑君為發揚。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醫門黑錫丹(《中藥成方配本》)。

【處方】 沉香(鎊)附子(炮, 去皮、臍)葫蘆巴(酒浸, 炒)陽起石(研細, 水飛)茴香(舶上者, 炒)破故紙(酒浸, 炒)肉豆蔻(面裹, 煨)金鈴子(蒸, 去皮、核)木香各30克 肉桂(去皮)15克 黑錫(去滓)硫黃(透明者, 結砂子)各60克

【制法】 上藥于黑盞或新鐵銚內, 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 地上出火毒, 研令極細。 余藥並杵, 羅為細末, 都一處和勻入研, 自朝至暮, 以黑光色為度。 酒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陰乾入布袋內, 擦令光瑩。

【功能主治】 溫壯下元, 鎮納浮陽。 治真陽不足,

腎不納氣, 濁陰上泛, 上盛下虛, 痰壅胸中, 上氣喘促, 四肢厥逆, 冷汗不止, 舌淡苔白, 脈沉微;奔豚, 氣從小腹上沖胸, 胸脅脘腹脹痛, 或寒疝腹痛, 腸鳴滑泄, 或男子陽痿精冷, 女子血海虛寒, 月經不調, 帶下清稀, 不孕。

【用法用量】 每服30~40粒, 空腹時用姜、鹽湯或棗湯送下, 婦人用艾、醋湯送下。

【備註】 方中黑錫鎮攝浮陽, 降逆平喘, 硫黃溫補命門, 暖腎消寒, 均為君藥;附子、肉桂溫腎助陽, 引火歸原, 使虛陽複歸腎中, 陽起石、破故紙、葫蘆巴溫命門, 除冷氣, 能接納下歸之虛陽, 並為臣藥;茴香、沉香、肉豆蔻, 溫中調氣, 降逆除痰, 兼能暖腎, 為佐藥;然而, 又恐諸藥溫燥太過, 故用一味苦寒之川楝子, 既能監製諸藥, 又有疏利肝氣之用。 配合成方, 共奏溫壯元陽,

鎮納浮陽之功。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引桑君方

【處方】 硫黃60克(捶如皂莢子大, 候鉛成汁, 入硫黃在內, 勿令焰起, 候硫黃化, 傾出於九重紙上, 納入一地坑內, 以碗蓋去火)川楝子 黑鉛(不夾錫者, 先熔成汁)各60克 陽起石(煆)木香 沉香 青皮(炒)各15克 肉豆蔻30克 茴香(炒)官桂(去皮, 不見火)附子(炮, 去皮、臍)葫蘆巴(炒)破故紙(炒)各30克 烏藥(去木, 銼)7.5克

【制法】 上為細末, 酒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陰陽不升降, 上熱下冷, 頭目眩暈, 病至危篤;或服暖藥, 僭上愈甚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100丸, 空腹時, 濃煎人參、茯苓、姜、棗湯吞下。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別名】 黑鉛丹(《成方切用》卷六)、二味黑錫丹(《飼鶴亭集方》)。

【處方】 黑鉛 硫黃各60克

【制法】 上藥將鉛熔化, 漸人硫黃,

候結成片, 傾地上出火毒, 研至無聲為度。

【功能主治】 鎮納浮陽, 降逆平喘。 治虛陽上越, 頭暈頭痛, 目眩耳鳴, 或陰火逆沖, 真陽暴脫, 氣喘痰升, 虛火上炎, 口舌生瘡。

【摘錄】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五四

【別名】 黑錫丸、烏金丸

【處方】 黑錫(4兩, 新銚中以火熔開, 用香匙撇去錫滓, 入硫黃半兩同炒過, 取出研為細末)2兩, 硫黃末2兩(上2味加入銚中煉成汁, 取下銚, 候冷再見火, 如此3次, 候冷, 研為細末), 舶上茴香(略炒)1兩, 附子(炮, 去皮臍)1兩, 木香(略炒)1兩, 川楝子肉(炒)1兩, 破故紙(炒)1兩, 肉豆蔻(面裹煨)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卻將黑錫末一處和勻, 酒煮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實下虛, 真元衰敗, 陽氣耗損, 陰氣獨盛, 上喘氣促, 泄瀉嘔逆, 自汗心忡, 小便頻數,

一切虛寒。

【用法用量】 黑錫丸(《普濟方》卷一二○)、烏金丸(《普濟方》卷一二○)。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九

【處方】 熟地6錢, 青鹽4分, 附子1錢5分, 萸肉3錢, 磁石4錢(煆), 桂心8分(沖), 沉香8分(沖), 硫黃1錢(制), 懷牛膝3錢, 小茴香1錢, 胡桃肉4枚(鹽水炒), 黑鉛1兩。

【功能主治】 攝納腎氣。 主痰迷神倦, 喘促脈弱, 腎陽不納, 防見頭汗, 乃孤陽上脫之虞。

【摘錄】 《鎬京直指》

【處方】 黑錫(洗, 熔了去渣)2兩, 硫黃(透明者, 結沙子)2兩, 附子2兩, 破故紙(酒浸, 炒)1兩半, 肉豆蔻(面裹煨)1兩半, 茴香(炒)1兩半, 金鈴子(蒸熟, 去皮核)1兩半, 木香1兩, 沉香1兩。

【制法】 上用新鐵銚內, 如常法結黑錫、硫黃沙子, 地上出火毒, 自朝至暮, 研令極細, 餘藥並檸羅為細末, 一處和停入研, 酒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陰乾, 入布袋內擦令光瑩。

【功能主治】 調治榮衛, 升降陰陽,補損益虛,回陽返陰。主丈夫元髒虛冷,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熱下冷,耳內虛鳴,腰背疼痛,心氣虛乏,飲食無味,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婦人月事愆期,血海久冷,惡露不止,赤白帶下;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姜鹽湯或棗湯送下;婦人艾醋湯下;如一切冷疾,鹽酒、鹽湯空心下30-40丸;急用,棗湯吞100-200粒,即便回陽。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八

【別名】 二味黑錫丹、黑鉛丹

【處方】 黑鉛2兩,硫黃2兩。

【制法】 上將鉛熔化,漸入硫黃,候結成片,傾地上出火毒,研至無聲為度。

【功能主治】 口瘡。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頭目眩暈。

【用法用量】 二味黑錫丹(《飼鶴亭集方》)、黑鉛丹(《成方切用》)。

【摘錄】 《醫部全錄》卷一五四

【處方】 黑錫(1兩,舶硫黃末1兩和入熔化,結成沙,研細)5錢,熟附子5錢,肉桂3錢,沉香3錢,小茴香3錢,檀香3錢,肉果(煨)3錢,陽起石(煨)5錢,葫蘆巴3錢,廣木香(煨)3錢,乾薑1錢,白蔻3錢,川楝肉5錢,紫丁香2錢。

【制法】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用青布袋盛,擦光如銀亮收住。

【功能主治】 中風痙症,痰鳴氣喘。

【用法用量】 每服49丸或32丸,淡姜湯送下。

【摘錄】 《辨證錄》卷下

【處方】 黑錫2兩(同水銀半兩,慢火結沙子),粉霜(細研)半兩,鐵粉(細研)半兩,麝香1分(細研),天南星1兩(炮,取末)。

【制法】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癲癇及諸癇,胞絡涎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竹葉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七

【別名】 醫門黑錫丹

【處方】 沉香(鎊)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葫蘆巴(酒浸,炒)1兩,陽起石(研細,水飛)1兩,茴香(舶上者,炒)1兩,破故紙(酒浸,炒)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金鈴子(蒸,去皮核)1兩,木香1兩,肉桂(去皮)半兩,黑錫(去滓稱)2兩,硫黃(透明者,結沙子)2兩。

【制法】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沙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傳杵羅為細末,都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

【功能主治】 克化飲食,養精神,生陽逐陰,消磨冷滯,除濕破痛,安寧五臟,調暢六腑。升降陰陽,補虛益元,墜痰。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徹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沖,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種水氣,腳氣上沖;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酸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血氣攻注頭面四肢;兼療膈胃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真元虛憊,陽氣不固,陰氣逆沖,三焦不和,冷氣刺痛,飲食無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及陰證陰毒,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醫門黑錫丹(《中藥成方配本》)。《普濟方》引《海上方》無陽起石,有巴戟天;《普濟方》引《如宜方》無木香。

【各家論述】 《成方便讀》:欲補真陽之火,必先回護真陰,故硫黃、黑鉛二味,皆能入腎,一補火而一補水,以之同炒,使之水火交戀,陰陽互根之意;而後一派補腎壯陽之藥,暖下焦逐寒濕,真陽返本,陰液無傷;寒則氣滯,故以木香理之;虛則氣泄,故以肉果固之;用川楝者,以肝腎同居下焦,肝有內火相寄,雖寒盛於下,恐肝家內鬱之火不淨耳。故此方治寒疝一證,亦甚得宜。

【摘錄】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引桑君方

如果大家之前對黑錫丹不是很瞭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後一定都對黑錫丹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黑錫丹,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升降陰陽,補損益虛,回陽返陰。主丈夫元髒虛冷,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熱下冷,耳內虛鳴,腰背疼痛,心氣虛乏,飲食無味,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婦人月事愆期,血海久冷,惡露不止,赤白帶下;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姜鹽湯或棗湯送下;婦人艾醋湯下;如一切冷疾,鹽酒、鹽湯空心下30-40丸;急用,棗湯吞100-200粒,即便回陽。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八

【別名】 二味黑錫丹、黑鉛丹

【處方】 黑鉛2兩,硫黃2兩。

【制法】 上將鉛熔化,漸入硫黃,候結成片,傾地上出火毒,研至無聲為度。

【功能主治】 口瘡。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頭目眩暈。

【用法用量】 二味黑錫丹(《飼鶴亭集方》)、黑鉛丹(《成方切用》)。

【摘錄】 《醫部全錄》卷一五四

【處方】 黑錫(1兩,舶硫黃末1兩和入熔化,結成沙,研細)5錢,熟附子5錢,肉桂3錢,沉香3錢,小茴香3錢,檀香3錢,肉果(煨)3錢,陽起石(煨)5錢,葫蘆巴3錢,廣木香(煨)3錢,乾薑1錢,白蔻3錢,川楝肉5錢,紫丁香2錢。

【制法】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用青布袋盛,擦光如銀亮收住。

【功能主治】 中風痙症,痰鳴氣喘。

【用法用量】 每服49丸或32丸,淡姜湯送下。

【摘錄】 《辨證錄》卷下

【處方】 黑錫2兩(同水銀半兩,慢火結沙子),粉霜(細研)半兩,鐵粉(細研)半兩,麝香1分(細研),天南星1兩(炮,取末)。

【制法】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癲癇及諸癇,胞絡涎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竹葉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七

【別名】 醫門黑錫丹

【處方】 沉香(鎊)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葫蘆巴(酒浸,炒)1兩,陽起石(研細,水飛)1兩,茴香(舶上者,炒)1兩,破故紙(酒浸,炒)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金鈴子(蒸,去皮核)1兩,木香1兩,肉桂(去皮)半兩,黑錫(去滓稱)2兩,硫黃(透明者,結沙子)2兩。

【制法】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沙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傳杵羅為細末,都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

【功能主治】 克化飲食,養精神,生陽逐陰,消磨冷滯,除濕破痛,安寧五臟,調暢六腑。升降陰陽,補虛益元,墜痰。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徹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沖,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種水氣,腳氣上沖;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酸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血氣攻注頭面四肢;兼療膈胃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真元虛憊,陽氣不固,陰氣逆沖,三焦不和,冷氣刺痛,飲食無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及陰證陰毒,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醫門黑錫丹(《中藥成方配本》)。《普濟方》引《海上方》無陽起石,有巴戟天;《普濟方》引《如宜方》無木香。

【各家論述】 《成方便讀》:欲補真陽之火,必先回護真陰,故硫黃、黑鉛二味,皆能入腎,一補火而一補水,以之同炒,使之水火交戀,陰陽互根之意;而後一派補腎壯陽之藥,暖下焦逐寒濕,真陽返本,陰液無傷;寒則氣滯,故以木香理之;虛則氣泄,故以肉果固之;用川楝者,以肝腎同居下焦,肝有內火相寄,雖寒盛於下,恐肝家內鬱之火不淨耳。故此方治寒疝一證,亦甚得宜。

【摘錄】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引桑君方

如果大家之前對黑錫丹不是很瞭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後一定都對黑錫丹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黑錫丹,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