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國式“問題家庭”:失衡、失能、失序

世上沒有無問題的家庭, 有多少個家庭, 就有多少種家庭問題。

家庭作為社會肌體的細胞, 必然攜帶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烙印。 當代中國家庭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圖譜。 不少心理人嘗試為當代中國家庭“畫像”, 譬如胡慎之老師就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家庭公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

聽了很多個家庭故事, 接觸了很多個困惑的父母, 我經常思考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樣的家庭才算是“問題家庭”?“問題家庭”與正常家庭有什麼不同?正常家庭中父親、母親的職責是什麼……我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式“問題家庭”存在的問題,

歸納為:失衡、失能、失序。

失衡:“大家長”的權威

“如果說我們家有民主的話, 那麼爸爸的一票相當於兩票。 他決定我們晚飯吃什麼, 房子刷什麼顏色, 家裡的錢存什麼銀行, 客廳那台贊尼詩牌黑白電視機應該調什麼頻道。 ”

這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在《一日重生》中描述的一個場景。 這種場景如果你覺得很熟悉, 那麼你可能生活在一個結構失衡的家庭裡。

在這種家庭裡, 一般會有一個“大爸爸”, 或者“大媽媽”。 他們的精神體量如此之大, 以至於與他們共居一室的伴侶和孩子, 只能讓自己盡可能地弱小, 如此才能獲得一點點寬鬆的生長空間。 這種情景, 就像一隻大象與兩隻小兔生活在一起。

向日葵媽媽正受困於這種“兔子生活”, 凡事無權作主, 整日小心翼翼。 她講了一個發生在他們家的故事。

一天晚上, 她帶10歲的大葵和6歲的小葵在公園裡騎自行車。 自行車是當天給小葵新買的, 他的舊車子太小了。 小葵騎得飛快, 大葵在旁邊跟著奔跑, 兩個孩子的歡笑聲灑落在昏黃的路燈下。 這時, 手機響了, 是向日葵爸爸。 他晚上有應酬, 剛結束, 要來公園找他們。 “爸爸要來了!”這句話像一輛收割機, 將孩子們的快樂齊刷刷地斬斷。 三人坐在長椅上, 都不再說話, 一種無聲的不安隨著秋夜的涼意在彌漫。

向日葵爸爸從車裡下來, 看了看安靜地坐在長椅上的娘兒仨, 有些慍怒地問:“這麼晚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忽然,

他的視線被什麼牽住了——垃圾桶後面有什麼東西在反光。 “那是什麼?”順著他的目光, 向日葵媽媽看到了藏在那裡的自行車, 她沒留意兩個孩子什麼時候幹的。 “噢, 是我今天給小葵買的自行車。 ”她故作輕鬆地說。 “他不是有自行車嗎?”爸爸的聲音中怒氣又深了一層。 “那輛太小了。 ”媽媽連忙解釋, 兩個孩子縮成一團。 “就知道亂花錢!我掙錢容易嗎?今天又陪客戶到這麼晚……”

向日葵媽媽十分沮喪, 半小時前的輕鬆快樂, 落葉般地墜向黑暗的地面。 “我在買車子時就已經預料到這一幕……”她覺得兩個孩子的快樂, 在向日葵爸爸的心目中, 甚至比不過一輛自行車的分量。

在很多家庭裡, 都有這樣一個專制的“大家長”, 可能是爸爸, 也可能是媽媽。

“大家長”把控著家庭的經濟大權, 支配著所有的家庭資源, 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 在極度失衡的家庭裡, “大家長”是家庭王國的一國之君, 他們的話就是“聖旨”, 絕對不允許辯解和反抗。 誰敢挑戰他們的權威, 就會引發家庭的地震、海嘯或雪崩。

“大家長”不遺餘力地構建一個共同體, 試圖讓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凝固成一個身體, 且所有人都得共用他的腦袋, 由此滿足他的全能自戀感。 他像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 隨意去支配別人。 “大家長”不僅侵佔並掠奪其他家庭成員的生存空間、心靈營養, 他們也在有意無意地扼殺他人的精神生命。 兔子要與大象和平共處, 要學會熄滅個人獨立意志, 做它身體的一部分。

因此,

在結構失衡的家庭中,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暴虐、控制或自戀的“大家長”, 一個懦弱、抑鬱、疏遠、沒有幸福感的伴侶, 和一個要麼軟弱無能, 要麼反叛偏執的孩子。

失能:“影子”般的父親

一個家庭就像一台機器, 要正常運轉, 其重要部件必須功能正常。 那麼, 家庭的重要部件是什麼?我認為大概有三個, 一是經濟基礎, 二是操持家務, 三是養育孩子。 三者哪一個出了問題, 都會影響家庭的正常運行。

在我們傳統的家庭分工中, 一般是爸爸主外, 承擔著掙錢養家的責任。 而媽媽一般是主內, 洗衣做飯、相夫教子。 因此, 以此衡量, 向日葵家庭雖然嚴重失衡, 但為人父母的兩個人尚沒有完全失能, 都承擔著並能勝任各自的家庭責任, 因此家庭尚能帶病運轉。

但隨著時代變遷, 女人也像男人一樣承擔起家庭供養的責任, 甚至不少女人已成為家庭的主要供養者。 因為在當今社會, 單純依靠男人, 已養不起一個家庭。 女人走出了家庭, 但不對等的是, 男人卻沒有走進家庭, 他們拒絕承擔做家務和養育孩子的責任。 也就是說, 家庭三大任務, 男人在兩大任務中處於失能狀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據報導,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 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 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元”的情況, 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更為極端的情況是, 有的家庭中男人完全失能, 長年沒有經濟收入或收入只夠他一個人生活, 同時他又不做家務不帶孩子,成為“影子丈夫”或“影子父親”。

為什麼男人會普遍失能或部分失能呢?這與社會文化對父親和母親傳統家庭角色的不同預設有關。此外,還有一種失能值得關注。這往往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隨著一名新生兒的誕生,一個家庭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還不單純是由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可能是四口或五口之家,因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可能因為帶孩子而進入這個家庭。

如果由男方的父母來帶孩子,妻子可能發現,以前還幫著操持家務的老公忽然失能了,他完全退行為一個嬰兒,享受著自己母親的周密照顧,除了自己的工作,對什麼都不管不問。面對女人的不滿,他會說:“你報怨什麼,我媽不什麼都替你幹了?”

而同樣情況下,如果是女方的父母來帶孩子,女人很少完全失能,因為與孩子的天然聯結,讓她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養育孩子的繁重任務之中。但是,男人也可能因為無法進入三代女人的情感聯結,而選擇“被動失能”。要避免這種狀況出現,最好請保姆來帶孩子,因為保姆的進入不會改變正常的家庭結構。

在擁有“大爸爸”的失衡家庭中,女人多遭受著心理折磨。而在男人嚴重失能的家庭中,女人往往經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消耗。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有一個完整的家,但實際他是半個孤兒。

失序:錯位的家庭成員

一位70歲的農婦,兒子50歲的時候仍和她生活在一起。熟料母子倆同時染上了肺炎。最終,母親活了下來,兒子卻在送醫後不幸死亡了。當這位母親談及兒子的死亡時,她說:“我就知道,我沒法把這孩子好好帶大。”

這是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講的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對緊密共生的母子。假設這個家庭有父親,他可能無法與兒子競爭在妻子心目中的位置。再假設兒子結婚了,他的妻子可能會覺得丈夫和他的母親才是一對伴侶。

現實中,此類失序的家庭關係模式是如此普遍。那個與母親共生在一起的男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始終沒有處在丈夫的位置上。備感失落的妻子把注意力和情感從丈夫身上抽離,投注到孩子身上,從而離開妻子的位置。孩子也離開自己的位置,成為母親的“替代丈夫”。在失序的家庭中,每個人都不在自己應該處於的位置上。這就形成了中國“問題家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親子關係大於夫妻關係。

“男人和女人結合在一起,他們首先成為伴侶,而後才成為父母。伴侶關係在父母關係之前出現,擁有優先權。”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在《誰在我家》中明確提出,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比他們之間的愛重要得多,愛的法則就會被擾亂,家庭就面臨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的危險。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夫妻之間的愛要享有優先權。

夫妻關係在家庭序位中享有優先權,這一法則也適用於兩代家庭的關係之中。我們看到,公婆或岳父母如果界限不清,過度干涉第二代家庭,同樣影響了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如果每一代家庭都能遵循“夫妻關係是家庭第一關係”的原則,中國特有的“婆媳大戰”就會大大緩解,“問題家庭”的數量也會減少。

如何拯救“問題家庭”?

每一個“問題家庭”的產生都有著錯綜複雜的原因,同時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拯救“問題家庭”沒有萬能藥和特效藥,只能從理論上提供一個大的方向。

在德國的某些地方,有一種測試訂婚的男女在婚姻中是否般配的古老風俗。婚禮前,新娘和新郎被帶到一處空地,空地上放著一棵被砍倒的大樹。他們拿到一把雙手鋸,要將樹幹鋸成兩截。這個測試可以揭示出兩人彼此合作的深度。

合作是婚姻和家庭的核心法則。我常把“伴侶”一詞置換成“旅伴”,這個詞更能啟動人們的合作意識。可以設想,在一段艱苦的旅行中,需要旅伴之間的密切合作,並尋求雙方的共同利益:男人有勁,可以搬開擋路的石頭,斬斷纏繞的藤蔓;女人心細,可以採摘果實,煮飯縫衣……人生之旅亦是如此,更需要雙方各展所長,讓漫漫長途過得輕鬆一些、有趣一些、美好一些。

“家庭中無需權威”,阿德勒說,“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權威的存在,如果家庭中某一位成員特別重要,或是被認為其價值遠遠大於其他家庭成員,那就太不幸了。”不幸的是,家庭中那個掙錢多的人,往往自認為高人一等,成為“大家長”。而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那個人,卻不被認為對家庭有重要貢獻。任何一個人的家庭角色遭到貶低,家庭結構平衡就遭到破壞。

在家庭中,每對夫妻都應在平等合作的原則下,共同承擔經濟、家務和孩子三大家庭任務。有的夫妻雖然沒有明確分工,卻有雙方默認的原則,比如一個男人說,他在家裡如果做飯就不刷碗,如果刷碗就不做飯。沒有人可以長久過多承擔家庭責任,而又心理不失衡的。

除了夫妻角色外,那麼父母的職責又是什麼呢?阿德勒提出,母親的職責是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養育,在此基礎上,她還是孩子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座橋樑。如果不能將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的聯繫擴展開去,不能引導孩子與父親、與社會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就像上面提到的70歲的老婦那樣,那將是母親的嚴重錯誤。而父親的職責是,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侶,是孩子的好夥伴,也是社會的好成員。孩子最初看到的合作就是父母之間的合作,父母為孩子構勒出家庭和婚姻的最早圖式。

有人問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是什麼樣的。他回答: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所以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的,也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有修復衝突、修復問題的能力,那這就是一個夠好的家庭。

這也讓那些做得不夠好的父母增加了信心,只要願意修復並積極解決家庭問題,每對父母都可以建立一個夠好的家庭。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青島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員,青島市青少年理論研究會會員 代桂雲)

同時他又不做家務不帶孩子,成為“影子丈夫”或“影子父親”。

為什麼男人會普遍失能或部分失能呢?這與社會文化對父親和母親傳統家庭角色的不同預設有關。此外,還有一種失能值得關注。這往往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隨著一名新生兒的誕生,一個家庭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還不單純是由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可能是四口或五口之家,因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可能因為帶孩子而進入這個家庭。

如果由男方的父母來帶孩子,妻子可能發現,以前還幫著操持家務的老公忽然失能了,他完全退行為一個嬰兒,享受著自己母親的周密照顧,除了自己的工作,對什麼都不管不問。面對女人的不滿,他會說:“你報怨什麼,我媽不什麼都替你幹了?”

而同樣情況下,如果是女方的父母來帶孩子,女人很少完全失能,因為與孩子的天然聯結,讓她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養育孩子的繁重任務之中。但是,男人也可能因為無法進入三代女人的情感聯結,而選擇“被動失能”。要避免這種狀況出現,最好請保姆來帶孩子,因為保姆的進入不會改變正常的家庭結構。

在擁有“大爸爸”的失衡家庭中,女人多遭受著心理折磨。而在男人嚴重失能的家庭中,女人往往經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消耗。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有一個完整的家,但實際他是半個孤兒。

失序:錯位的家庭成員

一位70歲的農婦,兒子50歲的時候仍和她生活在一起。熟料母子倆同時染上了肺炎。最終,母親活了下來,兒子卻在送醫後不幸死亡了。當這位母親談及兒子的死亡時,她說:“我就知道,我沒法把這孩子好好帶大。”

這是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講的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對緊密共生的母子。假設這個家庭有父親,他可能無法與兒子競爭在妻子心目中的位置。再假設兒子結婚了,他的妻子可能會覺得丈夫和他的母親才是一對伴侶。

現實中,此類失序的家庭關係模式是如此普遍。那個與母親共生在一起的男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始終沒有處在丈夫的位置上。備感失落的妻子把注意力和情感從丈夫身上抽離,投注到孩子身上,從而離開妻子的位置。孩子也離開自己的位置,成為母親的“替代丈夫”。在失序的家庭中,每個人都不在自己應該處於的位置上。這就形成了中國“問題家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親子關係大於夫妻關係。

“男人和女人結合在一起,他們首先成為伴侶,而後才成為父母。伴侶關係在父母關係之前出現,擁有優先權。”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在《誰在我家》中明確提出,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比他們之間的愛重要得多,愛的法則就會被擾亂,家庭就面臨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的危險。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夫妻之間的愛要享有優先權。

夫妻關係在家庭序位中享有優先權,這一法則也適用於兩代家庭的關係之中。我們看到,公婆或岳父母如果界限不清,過度干涉第二代家庭,同樣影響了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如果每一代家庭都能遵循“夫妻關係是家庭第一關係”的原則,中國特有的“婆媳大戰”就會大大緩解,“問題家庭”的數量也會減少。

如何拯救“問題家庭”?

每一個“問題家庭”的產生都有著錯綜複雜的原因,同時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拯救“問題家庭”沒有萬能藥和特效藥,只能從理論上提供一個大的方向。

在德國的某些地方,有一種測試訂婚的男女在婚姻中是否般配的古老風俗。婚禮前,新娘和新郎被帶到一處空地,空地上放著一棵被砍倒的大樹。他們拿到一把雙手鋸,要將樹幹鋸成兩截。這個測試可以揭示出兩人彼此合作的深度。

合作是婚姻和家庭的核心法則。我常把“伴侶”一詞置換成“旅伴”,這個詞更能啟動人們的合作意識。可以設想,在一段艱苦的旅行中,需要旅伴之間的密切合作,並尋求雙方的共同利益:男人有勁,可以搬開擋路的石頭,斬斷纏繞的藤蔓;女人心細,可以採摘果實,煮飯縫衣……人生之旅亦是如此,更需要雙方各展所長,讓漫漫長途過得輕鬆一些、有趣一些、美好一些。

“家庭中無需權威”,阿德勒說,“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權威的存在,如果家庭中某一位成員特別重要,或是被認為其價值遠遠大於其他家庭成員,那就太不幸了。”不幸的是,家庭中那個掙錢多的人,往往自認為高人一等,成為“大家長”。而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那個人,卻不被認為對家庭有重要貢獻。任何一個人的家庭角色遭到貶低,家庭結構平衡就遭到破壞。

在家庭中,每對夫妻都應在平等合作的原則下,共同承擔經濟、家務和孩子三大家庭任務。有的夫妻雖然沒有明確分工,卻有雙方默認的原則,比如一個男人說,他在家裡如果做飯就不刷碗,如果刷碗就不做飯。沒有人可以長久過多承擔家庭責任,而又心理不失衡的。

除了夫妻角色外,那麼父母的職責又是什麼呢?阿德勒提出,母親的職責是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養育,在此基礎上,她還是孩子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座橋樑。如果不能將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的聯繫擴展開去,不能引導孩子與父親、與社會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就像上面提到的70歲的老婦那樣,那將是母親的嚴重錯誤。而父親的職責是,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侶,是孩子的好夥伴,也是社會的好成員。孩子最初看到的合作就是父母之間的合作,父母為孩子構勒出家庭和婚姻的最早圖式。

有人問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是什麼樣的。他回答: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所以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的,也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有修復衝突、修復問題的能力,那這就是一個夠好的家庭。

這也讓那些做得不夠好的父母增加了信心,只要願意修復並積極解決家庭問題,每對父母都可以建立一個夠好的家庭。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青島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員,青島市青少年理論研究會會員 代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