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 形容美女的牙齒“齒如瓠犀”, 即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 反之, 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 咬合不齊者稱之為齪, 排列不正者稱為齜, 不平整者為齲, 均視之為病態。
其實, 早在先秦時期, 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護齒方法。 在《禮記》中有“雞初鳴, 鹹漱”的記載, 可見在清晨漱口是當時的一種潔牙方法。 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鹽水、茶水等, 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 而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 可以防蛀, 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西晉時出現了“牙籤”的記載。 晉代陸雲在致其兄陸機的書信裡有“一日行曹公器物,
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抱樸子》中提到叩齒健齒法, 即上下齒輕輕相互叩擊, 此法至今仍有人奉行, 且證實有效, 其機理是通過叩齒給予齒齦以適度的刺激, 促進牙周血液迴圈, 預防牙周疾患, 以達到固齒的目的。 清代的乾隆皇帝活到了89歲, 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帝王, 他在晚年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就提到了“齒常叩”, 步入暮年牙齒依然康健, 可以吃許多老年人都已咬不動的食物。
我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 在晚唐時期, 人們會把楊柳枝泡在水裡, 要用的時候, 用牙齒咬開楊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