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佛家養生:調“四大”能防百病

佛教認為, 世間萬物均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成, 稱為“四大”。 地大, 本質為堅性, 能受持萬物, 人體的骨骼、肌肉、軟組織等就屬於地大。 水大, 本質為濕性, 有攝集作用, 人體的血液、組織液等屬於水大。 火大, 本質為暖性, 有成熟作用, 溫度、食物轉化的熱量等屬於火大。 風大, 本質為動性, 有生長作用, 人的呼吸、腿的行走、手的抓舉等屬於風大。

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 四大不調, 則百病叢生。 火氣不調, 會產生濕熱纏身的症狀;風氣不調, 會產生全身僵硬、毛孔閉塞的症狀;水氣不調, 會產生全身浮腫、呼吸短促的症狀;土氣(地氣)不調,

會產生四肢無力、上舉困難的症狀。 這與佛醫理論正相契合, 佛醫學中, 四大失調, 便成為“病”;缺少任何一大, 便成“死亡”;最後四大分散, 終究歸於“空”。

下面, 我來告訴大家如何調四大。

第一、飲食調理。 佛家認為, 四大與春夏秋冬相對應, 飲食也應根據季節變化進行調整。 據《佛醫經》所說, 春三月有寒, 需健脾養胃, 粳米最為合適;夏三月有風, 需養肺護表、健脾益胃, 粳米、乳酪最為合適, 而芋頭、大豆、小麥偏於發散, 不宜食用;秋三月有熱, 宜食用小米、蜜、黍等甘平潤燥的食物, 過於滋膩的食物則須少食;冬三月風寒夾至, 宜食用粳米、蠶豆、醍醐(乳酪中提煉出來的酥油)等。 四季飲食有所取捨, 不可偏頗, 方為養生之大道。

第二, 精神調理。 四大疾病的治療重在養心。 從精神的層面來說, 只有增加靈性層面的修養, 才能使精、氣、神、靈獲得全面的健康。 精神調養應放下壓力, 調理氣機和培補精氣。 向大家介紹一個入門小方法:端莊靜坐, 微閉雙眼, 將意念貫注到四大所主的臟腑, 使精力充沛, 血脈充盈。 每日早晚練習片刻, 可達到養心、養生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