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虎皮楠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Hǔ Pí Nán

【英文名】leaf or seed of Common Daphniphyll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皮楠科植物虎皮楠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iphyllum oldhami (Hemsl.)Rosenth.[D.gaucescens Bl.var.oldhami Hemsl.;D.glaucescens auct.non B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葉鮮用;根洗淨, 鮮用, 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虎皮楠 常綠小喬木, 高3-10m。 樹皮褐色, 栓皮質, 內皮黑色。 單葉互生, 在枝端為叢生狀;葉柄長約2cm, 帶紅色;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倒卵形, 長約8cm, 先端急尖, 基部狹楔形, 全緣或在頂端有粗大鋸齒, 上面平滑有光澤, 下面蒼白色, 有疣狀突起。 總狀花序腋生;雌雄異株;花被萼狀, 不宿存;花小;雄花花被片4-5, 雄蕊8, 花絲短而離生, 花藥大;雌花有花被片6-8, 子房2室, 每室有2胚珠, 花柱2, 宿存。 核果寬橢圓形, 黑色, 外果皮肉質。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湖北、湖南、臺灣、廣東等地。

【性味】苦;澀;涼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脾臟腫大;毒蛇咬傷;骨折創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鮮葉適量, 搗爛敷, 或搗汁搽。

【各家論述】《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澀、涼。 清熱解毒, 活血散瘀。 主治感冒發熱, 扁桃體炎, 脾臟腫大, 毒蛇咬傷, 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